两年远征播星火,三军英雄载春秋
甘肃会宁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1936年10月,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和无数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中国红军的三大主力,第一第二和第四方面军就是在这里胜利会师,这也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胜利会师让甘肃会宁成为中国革命由大江南北转向黄土高原的转折之地。
在会师前夕,为阻击敌人,保证会师,红军先后在会宁境内进行了六次大的战斗,1800多名红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慢牛坡、大墩梁战斗十分激烈,在大墩梁战斗中,红四方面军第5军副军长罗南辉及887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在慢牛坡战斗中,四方面军第31军第93师师长柴洪宇及1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会师期间,组建了以冯青选为主席、张武汉为副主席的县苏维埃政府和5个抗日农民协会。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开展了扩红建政、宣传等一系列活动。
同时,会宁人民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会宁人口约为6万多人,红军会师期间,人民群众不仅为数万红军将士的休整提供了条件,同时还筹集了大量的粮食、衣物和渡河造船所需的木料。1936年9月的《红色中华报》深情报道:“仅在郭城驿一地,就筹集粮食四、五百石”,红堡子一富户捐献粮食达二百石。全县大约为红军提供肉食品生猪、羊只达2889头(只),布匹衣物6380件(匹),此外还有大批的银元。这段历史,为会宁留下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历史传统。
莫道晚霞天光落,红旗映照一方天
红军会宁会师期间,留下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恰逢8月1日建军节,“石转稷香”团队全体成员前往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参观,晴空下,会师塔高高矗立,气势恢宏。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是一座集文物陈列和现代化多媒体展示为一体的纪念性展馆,还是“全国首座、也是全国最大”的纪念馆,也是“全国县级馆藏文物最多”的展览馆。
纪念馆以“红军长征胜利”为主题,真实再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英雄史诗。纪念园中有组团前来的中老年人,也有我们和同样来自兰州大学的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学长学姐,还有穿着小军装、背着小书包的小学生们,革命记忆就是这样代代传承下去的。
上午参观完纪念馆后,成员们稍作休整,再次前往会宁县著名景点桃花山。桃花山是集红色旅游、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也是会宁第二大旅游景区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题写园名的“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在桃花山建成,微缩了长征路上14处景观。
我们在爬山的同时,也是在重走这条先烈们曾走过的“长征路”。原本在上山时,天气阴沉欲雨,狂风大作,但团队成员都选择坚持下去,登至山顶,乌云散去,正是霞光满天的美景,正应和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中的那句“拨开乌云见太阳”,这正是红军之于那个旧中国的意义。在桃花山乐楼,来自陕西省周至县的秦腔剧团为建军节准备了剧幕表演,大西北的广袤,黄土地的厚重,孕育出了这种粗犷、苍凉的戏剧形式。走下山,是热闹非凡的桃花山庙会活动,人群里闪烁着万家灯火,如今热闹繁荣的时代就是那段峥嵘岁月最完美的续章。
作为肩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只有铭记初心,高举旗帜,服务于民族和国家发展,才能让青春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
乡村振兴宏图梦,锚定前行路更宽
“南川·红军村”位于会宁县城郊,旧称南十村。1936年,南十村由于地处会宁县交通要道,会师红军曾驻扎于此。看到疲惫不堪、衣衫褴褛的红军,南十村的村民们自发地把房屋腾出,让给红军借宿,把自家的存粮炒熟磨成面粉,放入红军的军粮袋中,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篇章。
由于地理原因,南十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20年,南十村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积极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建设,对南十村环境进行美化改造,打造集“红旅、生态、康养、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在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努力改造下,原本沟壑纵横、土地盐碱化的南十村如今成为了山清水秀、游人如织的“红军村”,被评为甘肃省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并于2021年连线央视春晚,直播时间达6分钟。
在参观红军村的途中,成员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积极向工作人员询问红军村的发展情况。在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告诉同学们,红军村由企业与当地村民共同持股所有,迄今为止已接待游客过百万次,仅“五一”小长假期间就接待游客18万次,已解决了当地居民就业问题一百余人,引进大学生二十余人。从军民一体投身革命斗争,到干群同心振兴乡村,长征精神贯穿其中。
未来红军村还将发展养殖、观光、餐饮等产业,进一步改造生态环境,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促进红军村发展,争取打造“南川·红军村”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红色初心文化体验地。
“石转稷香”会宁石磨炒面调研团队还联系到了一位在红军村工作的老党员。老人家身体健朗、精神抖擞,年轻时还担任过村社社长,现如今上了年纪,依然在红军村企业党支部工作,为乡村振兴工作尽一份力。
提及石磨炒面,他笑着说:“那个改革开放后大家都不吃了,年轻人也都不吃了。”但是看到小杂粮和石磨炒面对产业脱贫、农村就业的贡献,老爷爷依旧十分欣慰。最后,老爷爷还向同学们转达了希望会宁乡下的每一片地方都能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期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9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