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携禅遇陶,文化兴乡”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团于2023年7月10日至7月16日前往晋江市磁灶镇苏垵村展开乡村调研,探索苏垵村现有文化资源情况及非遗文化黑茶古,以规划的视角进行苏垵村的文化品牌策略打造;同时通过举办设计师、大学生和村民多方的交流会,了解村民真正所需,激发更多村民的乡村主人翁意识,以期更多人共同加入到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驻村设计师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苏垵村“黑茶古”展示体验馆,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回望它的前世今生。“梅溪河畔‘龙翁堀’,苏垵茶古见火颤。”四百多年来,黑茶古承载着十几代苏垵人的情感,闪烁着苏垵人的智慧。从生活必需陶器,到鉴赏性的陶品,如今“黑茶古”烧制技艺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制陶技艺,更是一方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这次参观体验,不仅让实践团对“黑茶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实践团对如何活化黑茶古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有了一定启发。
图为实践团参观“黑茶古”体验馆通讯员 余思慧 供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实践团循着古朴的钟声来到普光寺进行实地调研与测绘。诵经声声,流水潺潺,在楼阁间流转,体悟悠悠禅意。调研过后,实践团对普光寺内部禅房的功能布局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也对如何将禅茶文化应用进来并推广出去有了初步构思,为后续普光寺文化品牌策划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了解村民所需,实践团于7月11日至15日协助台湾在地设计团队开展了四场“村民+大学生共话乡村”交流会。四场交流会分别请到了大境乡建工作室的史文沧老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叶茂乐老师、台湾世合空间的建筑师徐荣贵和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张家睿老师,四场分享围绕乡土艺术、侨乡空间微更新、社区营造和聚落活化再生四个主题展开。
在乡土艺术方面,史老师强调应更加关注老百姓熟悉和喜欢的乡土文化,打造雅俗共赏的艺术;在侨乡空间微更新方面,叶老师指出具有侨乡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乡村的活态遗产,因此磁灶镇可借自身侨乡底蕴,打造中外兼容的侨乡文化景观;在社区营造方面,徐设计师以台湾桃米社区为例,分享台湾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模式,建立青蛙共和国的特色IP,“生态为体,产业为用”的思想令人备受启发;在乡村聚落活化再生方面,张老师认为,保存并活化聚落空间和产业,同时应重视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规划。
图为徐荣贵设计师讲述桃米社区IP创立与发展通讯员 余思慧 供图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带动引领作用,实践团结合当下社会背景,以年轻人的视角,为村民们带来了关于禅茶文化的案例分享,从禅茶文化结合艺术、国学、文创等角度展开,针对苏垵村产业现状提出初步的活动策划。在后两场交流会中,实践团成员也针对苏垵村即将开展的美食节进行了创意及思维发散,向村民分享了许多有趣的想法。本次活动为学生与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机会,展现了实践团的激情与活力,为进一步推动苏垵村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凝聚起了青春力量。
在这四场交流会中,设计师分享了宝贵的乡村实践经验和可学习的案例模式,实践团针对禅茶文化和当地非遗文化提出创造性的设想,让村民能真正地参与进来,看到苏垵村未来发展的可行性,产生在地性的共鸣。在与设计师的交流和与当地村民的对话中也为实践团开拓了思路,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为推动苏垵村文化发展提出了方向。相信通过设计师、高校师生、政府、村委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苏垵村将会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观光村,为村民带来更多福祉。
7月16日上午,苏垵村禅茶文化调研总结汇报会在苏垵村村委会会议室顺利展开。实践团代表对苏垵村实践调研做出总结,提出禅茶文化与国学、五行并行的思路,将其运用到具体活动策划中去。对于此次总结汇报,指导老师黄媖露与徐荣贵设计师表示很有创意,能为整个村庄带来年轻人的青春活力,但仍要结合专业知识将更细致更具可实施性的策划案呈现出来。相信实践团在共同的思维发散和多方面考虑之后,会给苏垵村带来更加详细和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成果。
图为实践团代表汇报调研成果通讯员 余思慧 供图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必须深入挖掘并保护传承好乡村文化资源,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确处理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同时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培养村民的文化观,用优秀的乡村文化来唤起村民文化认同感,让每个村民都为家乡发展而自豪,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和内在精神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苏垵村村委会前合影留念通讯员 陈铭茹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60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