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阜阳市颍上县六十铺镇中心学校的第一天,我们“红烛”团队的一位学姐正在给夏令营的孩子们开普法讲座,我抱着学习的态度走进会议室,坐在最后一排。有的同学察觉到教室后的响动,于是疑惑地回过头来。我突然脑海中思绪翻涌,曾经的我也是会因为教室的一点骚动回头探个究竟的小学生,而今也终究成了坐在后排听讲座的老师。
图为社会实践成员给孩子们开讲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宇非 摄
在给孩子们上课时,站在三尺讲台上,播放着自己一张一张制作的PPT,讲着精心斟酌的每句话,我不自觉地学着我的老师的样子将所学的知识讲给孩子们,看着台下一双双认真的眼神,恍惚中我又回到了小学。我努力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就像是在教着六年前的自己,像是换了个角度看我的青春,站在时间的坐标上看着过去的自己。
不知为何,以前放学时的晚霞总是那么美,粉红色的云层泛着金边,渲染了一整个天空,也渲染了一整个青春,而今再看天空,眼前是当下的风景,心中是从前的回忆。
图为六十铺中学的天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宇非 摄
素颜,扎马尾,亦或是干净利落的短发,这个阶段的学生们才是青春里最美的模样。
图为学生认真听社会实践成员讲课。中国青年通讯员 张熙 摄
《我与地坛》的书评里有读者说:“我非常喜欢的是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只有我真正站在讲台上,才理解了我的老师努力给我们讲课时的难处以及他们在不经意间所道出的至理名言。有人说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是一个闭环,在几年后的某个时刻会猛然想起点什么亦或是意识到了什么,而这子弹命中的瞬间,就是教育的闭环。
教育,教在前,育在后。不需要很多口舌来解释,只是突然间发现小时候死记硬背的古诗词,在长大后会由衷地体会到古代诗人的浪漫;小时候以为老师随口说的话最后成了成了自己的座右铭;小时候绞尽脑汁的难题如今也成了知识库中的常识,而有些错误,则不是在年少时通过听老师的说教就可以避免的。实际上,老师那些语重心长的话语也不是说给懵懂的我们听的,身为教育者,他们在与未来的学生交流,又或许,也是在和熟悉的自己对话吧。
青春时期接受的是理论,长大后接受的是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才是教育的完成。当我亲身实践后,我才会发现备课需要多少资料支撑,才会发现没有人积极回答问题的课堂真的很难讲,才会发现经历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连续熬着大夜,改了几版教学设计,接受着学姐学长给自己的建议,看似随意的课堂语言输出实则也做了好多次的润色,也会觉得累,可是在看到他们课堂上举起的双手,听到积极回答,顿时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图为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安迪 摄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既然我们无法用现在的阅历去评判当年的自己,那就在意识到韶华易逝后尽力去弥补青春的遗憾。幸好,我才大一,幸好,我经历了此次支教活动。在红烛行动结束后我将再次作为学生回到大学接受教育,有了抵制外界诱惑的自制力,有了珍惜青春的觉悟,更有了做自己的勇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61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