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保留着归属民族的根,亦是一种无形且无法代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面临着极大危机。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找到生存之路是绝大多数非遗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为深入探讨非遗媒介化生存路径,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于2023年7月14日前往威海锡镶文化艺术馆,拜访锡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江玉老师,开展采访调研,听取传承人对非遗传承的理解。
王充曾言:“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做好一件事需具备一定的前提,做好充足准备。实践队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召开线上、线下会议,积极讨论,广泛收集资料,观看新闻,对非遗的媒介化传承有了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实践队还搜集了非遗媒介化传承的对策以及当前国家保护的政策,讨论制作并发放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化生存”调查问卷来进一步了解群众对非遗技艺的认知程度以及非遗传承发展情况。经过前期充足的准备,我们规划好实地考察的路线和着重采访的内容,前往威海锡镶文化艺术馆,拜访锡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李江玉老师。
到达时,李老师正在讲解一堂锡镶技艺研学课程,她像教授弟子一般耐心地教授同学们如何拿錾子、捶打锡纸如何用力等。虽然李老师是锡镶技艺为数不多的优秀传承人,但她依然平易近人,热情地款待每一位初识锡镶的研学学生。
图为李江玉老师讲解研学课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湘 摄
走进其中,我们与研学的高中生进行了交流。当询问道他们对锡镶的了解程度时,大部分同学表示此次研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锡镶,只有少部分同学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上对锡镶有初步的见解。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同学说,他认为锡镶制品虽然精美,但它距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平时在网络品台上微不足道的了解根本不会留下印象,更不用提为非遗传承助力。此时,我才真实感受到,网络上非遗传承传播的困境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我不禁对非遗传承工作的未来感到担忧。
在与李江玉老师的交谈中,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制作锡镶每个步骤。锡镶制作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艺,几乎全部由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都精雕细刻、极为讲究,要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拼接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成作。
图为锡镶老师傅制作锡镶制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腾霄 摄
威海锡镶技艺是威海独有的,也是我国唯一的锡镶技艺。锡镶作为地方传统非遗的代表,其发展所遭遇的困境是切实存在的。首先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且不论熔炼、镶嵌、镂刻等十几道工序严格要求,仅从第一步开凿模具而言就极其不易,要在优质“易石”上按照量好的尺寸以及要镶嵌的图形、纹样拷贝后,再以浅浮雕的形式开凿纹样外形的阴模,用专业刻刀细致刻画,还要注重层次和细节。
严格按照传统手工方法制作一件锡镶制品需要很多天,即使是引入机器生产也要耗费大量功夫,这和市场的需求及现代化的生产的要求产生了天然的矛盾。然而,李老师指出,为了留住锡镶技艺里保留的人文情怀,工匠们还是会选择手工完成锡镶制作的每一步。
其次,传统锡镶技艺的生产依旧集中在威海片区,传承人谷祖威、张国武师傅都渐渐老去,锡镶工艺也随着他们的老去而变得脆弱,新一代的青年也早已流向大城市,他们对锡镶文化甚至锡镶技艺的情感认同都已变得淡薄。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以锡镶工艺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才的断层,仅仅靠小城市经济发展或宣扬等单一的手段很难使非遗真正传承下去。
面对非遗传承的种种困境,我深刻感受到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我们必须另辟新径,创新非遗传承的途径。
目前的媒介环境日新月异,非遗可以开启媒介化生存的实践路径,利用现代传播增强非遗的传播力,借助新媒体使传统的非遗空间进行文化再造。传统的文化空间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湮灭在历史当中,而随着媒介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媒介化的思维也延续到了文化空间的发展当中,仿佛在告诉我们非遗文化应当以另一种形式走向更为广阔的传播境地,我们要开拓非遗媒介化生存的路径,将更有生命力、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思维引入非遗实践。
例如,媒介技术发展促进非遗数字重生。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这个时代,人类的生活、文明及其存在方式都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传统非遗的保护方式亦不例外。它使非遗能更加“原生态”地保存下来。以纪录片为例,它可以以最接近事实的方式记录非遗。在此次实践中,我们就与研学学生共同观看了锡镶纪录片。
图为实践队员与研学学生共同观看锡镶纪录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湘 摄
我们也在与李老师的交谈中了解了她为锡镶技艺活态传承贡献的力量。线下,李老师与高校美术系合作,构建大学生学习基地、广泛联合各类艺术家协会。线上,不断通过多种媒体平台不断加强对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宣传展示,借助新媒体在城市青年为主的受众群体中影响巨大,创造了崭新的媒介景观。
图为实践队员与高中研学同学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腾霄 摄
在新媒体时代,非遗存续的传统文化空间日渐逼仄的同时, 媒介空间的复兴, 使非遗重获立身的空间基础。只有人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传统气质,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通讯员 张腾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64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