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赴吉林省镇赉县调研非遗文化
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随着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传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一系列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新动力。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乡村振兴局黄勇主任的介绍下采访到了根雕剪纸技艺传承人杨百双先生。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是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
图为杨百双先生根雕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璟晗 供图
图为杨百双先生使用的根雕工具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璟晗 供图
杨百双,现任镇赉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白城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白城市文化产业创意协会副主席、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同时也是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百双生长于农村,他的家里一直传承着根雕与剪纸两项技艺。他从小就对剪纸、木工有着极大的兴趣,跟着父亲学习木工活,日积月累,成了村里有名的巧手艺人。在家人的熏陶下,他对剪纸与根雕怀揣着深厚的感情,农忙之余,他总是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技艺创作,研究展现手法。家人教导加上本人的创新,杨百双的根雕与剪纸技艺突飞猛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图为杨百双先生历年来的获奖证书(部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璟晗 供图
图为杨百双先生正在向我们讲解根雕艺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璟晗 供图
杨百双认为:民间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研究根雕、剪纸三十余年来,他总是用敏感细腻的心灵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而激发出无限的创作热情。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杨百双心神满是激动,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创作灵感也随之迸发。花费数天时间,他寻找到了心仪的根雕材料,杨百双满心欢喜的开始了加工创作。经过半个月时间的精雕细琢,高2.08米,长1.17米的《奥运腾龙》在杨百双手中诞生。这件作品上半部如腾龙般飞翔舞动,下半部如老者般厚重肃穆,张扬灵动,似要冲天而起。正是对生活满是热爱,对创作满是热情,杨百双才创作出了众多精妙的作品。
图为杨百双先生正在制作车间接受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璟晗 供图
爱上技艺创作这些年,杨百双制作了大小作品达七百多件。有的作品送给当地博物馆、文旅局供人欣赏,有的留在自己家中作为收藏。对于杨百双来说,根雕与剪纸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说:“对于根雕与剪纸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它本身的精神价值,传承人还需探寻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最初的时候,杨百双一边操持农务一边做根雕剪纸,然而这样的收入是非常微薄的。面对家庭重担,杨百双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他选择了装饰装修方向,凭借着自己的木工手艺很快站稳了脚跟。就这样,一边制作门窗,一边继续研究根雕与剪纸创作,三十载时光悠然而过。如今,杨百双把自己的装饰装修业务全部交给了当地的工厂,自己全心投入到根雕与剪纸上。为实现创收,帮助当地发展经济,杨百双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将部分根雕与剪纸作品用作市场销售,打响当地特色品牌;建设“非遗”特色农家小院,吸引游客、企业到当地来。
图为杨百双先生正在向我们演示车床加工技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璟晗 供图
图为杨百双先生与团队成员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璟晗 供图
时光流逝,杨百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解也愈发深厚。站在自己琳琅满目的作品中,杨百双说:“我一个人的创作思路终究是有限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来学习,这些技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得到更好的传承。”那么如何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学习这些技艺呢?“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个方法激发起杨百双新的思路。他主动联系镇赉县教育局、白城师范大学,提交开办“非遗”课程的申请。后来,杨百双进入到镇赉县职教中心与白城师范大学教授根雕与剪纸课程,上千名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对传统技艺萌生出浓厚的兴趣。
图为杨百双先生的剪纸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璟晗 供图
图为杨百双先生的剪纸草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璟晗 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79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