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草根文化的新生命力,南京财经大学“荧荧灯火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于7月17日走访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立足泥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开展文化调研。
图为中国泥人博物馆 通讯员华雨晨 摄
“形神兼备”的最高原则:建筑风格
团队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中国泥人博物馆“形神兼备”的建筑原则。
在 “形”上:中国泥人博物馆自规划之初就坚持高点定位、精心策划。保留了原泥人厂的三座旧厂房,整体分三层,融入了江南古镇传统建筑元素,呈青瓦铺盖的斜面大屋顶外形,空中鸟瞰如同一个横写的U字。院里的翠竹、古朴的青砖,配以泥土本色的外墙,使得馆体风貌与惠山古镇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景致融为一体。
在“神”上:该博物馆对布展设计始终慎之又慎、反复研讨,先后六易其稿。最终的方案实现了展陈效果大气、震撼和泥人文化草根特质的完美平衡。馆内功能分设有序,一层有序厅、幻影剧院、泥人工坊、大师售卖区、互动区等空间,二层则分布着中国泥人各派展示厅、名家名作鉴赏馆、历史泥人精品展厅、休闲茶馆等空间。
千年传统的历史足迹:泥人故事
泥塑经过史前社会原始神性崇拜的孕育通过规模宏大的先秦汉唐时期宗教文化的滋养,到了宋代有了长足的进步,表现手法成熟,艺术形式多样。泥塑从高高的庙堂走进了平常人家“出现了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的廢喝乐、黄胖,像湖上土宜一类的泥玩具,并成为商品流通于民间,以此为业的民间艺人及专售泥玩具的店铺也一并出现。清至民国的漫长岁月是泥人艺术蓬勃发展的阶段,各地区泥人艺术竟相斗妍,无锡的手捏戏文、大阿福。天津的泥人张更是赫赫有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关注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使这一流传千年的艺术重新焕发出不朽的活力。
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兼顾全国泥人艺术的同时,展馆凸出了泥人文化的草根特质。从女娲造人的传说到从古至今的泥人应用,从秦汉到明清,再到近现代,各个时代以泥人为缩影展现在众人面前。团队在现场看到,中国泥人博物馆通体以“泥”为要素,历史泥人精品展厅的长廊,从民国时期的泥玩铺、明清泥人耍货公所,到祠堂、茶馆等一应俱全,如同穿越到了那个在闹市叫卖泥人的时代。
图为东汉陶狗和陶鸡(仿) 通讯员华雨晨 摄
泥土艺术的内在灵魂:泥人之美
无锡惠山泥人起源于明太祖洪武年间而盛行于清发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最早见于文字的《古今国书集成》中記载武进县元旦习俗:“卖泥人,鬼脸子、搏士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脸子即昔人去面具也,三者儿童争购笑舞”。“梁溪”即无锡旧时名称之一,“多造之“即指已成为产地。其著名品种有“二大阿福”和以戏曲人物为幾材的“手捏戏实”数百年来,在无锡惠山家家能捏塑,户户能彩绘代代相传相习,传承着这一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品。
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精美绝伦的泥人雕塑,展示了泥人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从古代人物、传统戏曲角色到动物和民俗活动,每一件泥人作品都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的民间艺术传统。有的是古代文人雅士,他们身着传统的衣袍,神情专注地品味着一幅古书;有的是传说中的神仙,他们手持法器,神态庄重;还有的是民间工艺师傅,他们以纯熟的技艺,制作着各种日常用品。这些泥人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图为中国泥人博物馆临展厅通讯员华雨晨 摄
草根文化的传承创新:泥人未来
无锡“惠山泥人”通过构建全民共享的“数字藏品”,走出了一条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破困局获新生的良好局面,成为传统艺术守正创新的生动案例。 “惠山泥人数字藏品”以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实基础,实现虚拟现实互动,是非遗魅力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结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为“数字藏品”带来大众喜闻乐见的优良内容与现实承载,为“数字藏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灵魂。
随着科技的发展,惠山泥人的制作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3D打印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创新和生产。将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可以通过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惠山泥人可以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工匠和文化机构进行合作,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创造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图为数字藏品——NANIMOMO“有你超甜”系列图源 阿里拍卖平台数字非遗频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80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