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号早上,实践队员来到田柳镇寿光市农梦家庭农场,这里整齐排列着新式大棚,人们正在大棚内忙碌着。根据实践队员们的采访调查,了解到:近些年大批新式大棚取代老旧大棚,大棚种植者大多为中年人,年龄在40至50岁之间,新式大棚占地面积大,约7亩,净种植面积在5亩左右,扩大了种植面积,蔬菜产业规模得到提高,棚内大多采用滴灌的灌溉方式,出现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在现在时段内,大棚内大多种植西红柿、樱桃小柿子、黄瓜等作物,当地种植者大多通过询问当地药店人员判断作物病因,专业知识储备能力较差,当地农产品大多销售至统一收购点进行对外销售。
从采访中可以看出,寿光市田柳镇蔬菜种植技术相对规模化,有了新技术上的应用和种植规模的扩大,可以知道农业发展朝着优质化方向前进。但也可以看到关于农业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缺少专业农学人士的指导,可以加强对种植者们的培训,邀请专业农学人士进行农学知识补充及当地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不断的发展改进,蔬菜种植技术不断提高,更加符合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要求。
实践队调研发现,该镇土地流转承包规模大。大家对土地承包意愿都较强,大部分都是一包十年以上,一年八百元钱左右,这样可以统一管理,并且有利于废弃的土地受到更好的管理,比如年老的农人,会将土地包出去,进而去城里帮儿子或者女儿带孙子孙女,而年轻的农人则会选择利益更大化的新式大棚,对于农田的管理不太上心,大片的农田已被村里的种植大户承包,采用新农业管理技术,例如:采用直升机打药,利用大型泵水灌溉器统一灌溉,粮食的收购也是统一进行。
小片的土地,例如大棚前,碎块地等则应用喷灌和滴灌技术,并且在大棚前会种植玉米,小麦或者向日葵等的作物,将土地碎片利用到最大化,青壮年多从事种植大棚工作,新式的大棚,卷帘机代替了人力拉棚,新织无纺布代替了普通的稻草,棚内多采用滴灌甚至根灌,喷药机器由手动喷雾器变为了电动喷雾器,人力栽苗被栽苗器移栽所取代。我们可以看出,当地技术发展使蔬菜的种植更加有保障。
实践队队员进入农梦农场进行调研,针对新式大棚模式进行采访,可以明显看出新式大棚多采用喷灌,滴灌等模式,并且农场内对大棚的规模都进行了一定的划定,实际种植区域均为为五亩,一辆小车配一座大棚,成为新农人的标配。而相对应的老式大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占地面积都为一亩地以内,灌溉方式多为老式的大水漫灌,并且大棚蔬菜产量较低并伴有根线虫等的病虫害,会危害蔬菜产量。
并且会由当地的农人,划定区域地方作为市场,从而聚集收菜的小商小贩,然后小商小贩会将蔬菜销往外地,由此形成产业销售链,但是这样一来,就既会有好处也会有坏处,好处是当地人的蔬菜能够得以销售到外地,但同时如果农人的菜不在规定时间内,也就是不在小商小贩聚集起来的时间内销售的话,则会滞销于当地,造成农人的损失。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对于"寿光模式"有了更新的认识。并且通过调查调研发现已然形成了新式的种植到养护再到销售的新型产业链,而这个产业链也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和维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86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