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要求,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14项重要任务,对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保障措施等做出明确要求。陕西竹编作为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保护环境、推广绿色生态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同学们组建起“匠心竹蕴”调研团,在暑期怀着热血开启一场寻找陕西竹编技艺传承人的旅途。
(图为手艺人讲解技法 顾嘉仪 摄)
(图为手工编织竹筛 顾嘉仪 摄)
在西安市尚村镇的竹编夫妻之家,年过70的爷爷奶奶为同学们亲切讲述着竹编的故事。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村里人挑着竹编制品到其他城镇换粮食,带回来后清洗用竹筛,上锅用竹帘,盛饭用竹筒,收纳用竹筐……竹制品充斥着大家生活的各方面,但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塑料制品全面席卷,竹制品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张爷爷打趣的说现在村里会竹编的“年轻人”都50多岁了。当成员问起对竹编技艺传承的看法时,张爷爷答:“竹编是好手艺,竹制品也是好东西,在没有塑料之前祖祖辈辈用这种没有污染的方式经营生活,现在大家用塑料图个方便,但其实危害很大,还是希望这个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把咱们对自然的感情传承下去。”庭院中堆叠的竹料散发着竹子的清香,清脆的蝉鸣萦绕在耳畔,爷爷奶奶坐在阴凉处继续处理着手中的活计,他们用行动讲述着“一人一生一事”的执着。
(图为手艺人展示竹编技法 顾嘉仪 摄)
(图为王家竹编制品 顾嘉仪 摄)
灞桥区孙家沟村的王学坤老先生之家可谓是“竹编世家”,传承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鹿原竹蔑子灯笼技艺。接受采访的王家匠人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着竹篾子灯笼。一个简单的小灯笼工艺却不简单,至少包括去青、破竹、晾晒、启篾、匀丝等5个步骤。竹丝材料要求厚薄均匀、粗细一致,制作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耐心。问及对竹编手艺的想法,王叔叔坦然道:“做这个确实苦,但是它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宝贝,得把它传下去让年轻人知道自然器物的存在,让后人了解先人的智慧。”或许以前王家前辈也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将手艺传给后人,如今的王家匠人将在设立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的校园中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代。
(图为游客填写调查问卷 顾嘉仪 摄)
找寻手艺人的脚步仍在继续,调研团的同学们一边与匠人们学习技法,一边制作调查问卷,从消费者视角了解市场看法,对竹编技艺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查。西安白鹿仓景区省内外游客众多,同学们在此发放问卷,了解游客对陕西竹编技艺及竹编制品的看法。一位与孩子前来游玩的女士做完问卷后向成员们表达自己对竹编技艺发展的期许:“我常带孩子去做手工,很少见到竹编或其他传统工艺体验项目,希望未来可以轻松找到传统工艺体验店,让孩子能体验传统文化魅力,让孩子明白产品制作不易,使用应当珍惜。”除了实体问卷,成员们还利用网络传播线上问卷,在一个个选项、一堆堆数据的基础上总结有效信息,整理大家所喜爱的竹编产品类型,向手艺人们反馈并利用所学知识与他们一起开拓竹编新天地。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顾嘉仪 摄)
三下乡活动暂时画上句号,但对竹编的关注、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仍在进行。竹编技艺生于农村、扎根农村,支撑一代又一代匠人生活;匠人们执着坚守、积极进取,传承传统文化,让生活更富裕,让乡村更多彩,让文化更丰富,让国家更自信。此次活动好比“社会一堂课”,在匠人的讲述中同学们受教育,在乡村大课堂上长知识,在亲身体验中品文化。满满的收获激励成员们用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让竹编技艺成为陕西的特色名片,让文化自信在指尖编织缠绕为最美的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89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