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雨(文学院2103班)
【摘 要】刚刚过去的这5年,阳新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本文在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阳新县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成因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阳新县存在的问题包括: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村民道德素质偏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缺失、社会成员参与度低等几个方面。这些突出问题阻碍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经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分析出其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农民自身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各社会成员参与度不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政府相关机构失责等几个方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需要长期探索、久久为功,不能过于急促。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员参与
一、调查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成为中国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现代化建设以及共同富裕的主要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大多数人认为抓物质文明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带领乡村振兴。然而,这个想法往往会忽视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导致乡村经济发展起来了,精神文明建设却跟不上乡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一大一小”的畸形局面。
乡村该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乡村活力,最关键的应该是促进建设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和谐发展,实行“两手抓”的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由此可见国家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引领下,阳新县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抓手。阳新县明确工作目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着力在资源整合、阵地管理、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品牌打造、完善机制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由此可见阳新县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
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近年来,国家对于乡村振兴实现,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民的物质财富建设上,对精神文明建设有所涉及但效果有限。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民整体素质差和乡村公共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阻碍了我国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振兴,还是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全面振兴,缺一不可。
阳新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阳新县牢固树立“经济虽然贫困,但精神绝不能贫困;排名虽然靠后,但精神绝不能落后”的理念,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阳新县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关键性成就,但同样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针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成因,提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二)调查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通过研究分析阳新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
2.现实意义
首先,本课题基于对阳新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问卷调查结果、主要做法和突出问题的考察分析,立足新时代,对进一步完善阳新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参考和借鉴。其次,有利于帮助乡村基层干部有关部门深刻认识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工作服务能力,改善乡村文明风气。最后,本课题的调查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深入实地,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首先,阐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员参与的涵义。其次,归纳分析阳新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现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成因。最后,提出进一步加强阳新县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学习图书馆、网络电子资源、各类媒体,收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分析,吸取其精华,以便加以参考和借鉴。
2.历史分析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近年来阳新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当前阳新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提供参考。
3.实地调研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其中调查问卷在湖北省阳新县下各乡村针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共发放581张,有效问卷581张,有效回收率100%。通过在阳新县乡村的支教活动、实地走访、问卷填写、向基层村官、农民询问和交流,直接观察乡村精神文明状态,以便理论联系实际。
4.归纳总结法
通过实地体验感受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对阳新县乡村的发展状况和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三)创新之处
1.视角新
以小见大。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的调查视角出发,探究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细微之处,以此来观察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2.对策新
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阳新县乡村建设的对策。
四、主要名词的涵义
(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一定科学方法和手段促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1.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是指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进一步提高农民思想觉悟。要对广大农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农民接受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科学观念,破除封建守旧思想和陈规陋习。进一步提升农民道德素质。要对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农民道德水平,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要加大力度投入教育,不仅仅提高教育的数量,更要提高教育的质量,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来影响人,不断提高村民素质。
2.乡村文化建设
是指通过培养各类文化人才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培养文化传承人才、教育人才。深入挖掘优秀乡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持续推动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理解、文化创新,不断与时俱进,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指全社会各个主体都参与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来。主要包括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汇聚技术、智力、经济等资源力量,汇聚起参与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1.内部主体
主要包括当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政府、村民、基层干部、企业、社会组织、返乡创业者等主动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2.外部主体
主要包括外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志愿者、企业、社会组织等。
五、阳新县乡村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及其成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乡镇居民文化需求的公益性服务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据问卷调查数据和笔者实地交谈了解,阳新县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且使用率低
农家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乡村电影放映室等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是向农民提高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的、重要的场所。但笔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有些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基本上没有。即使有的乡村开设了文化公园、农村书屋等,但基本上没有独立的房间,有些图书室与会议室共用,只在角落摆放一些图书,书籍种类少且较为陈旧。
2.乡村工作人员不重视文化服务宣传
笔者在与当地居民进行交谈的时候,大部分居民不知晓农家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的存在,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使得这些公共文化场所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它的作用。据笔者了解,大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在政府机构和学校里,设置的地点太过脱离普通百姓且普通百姓很难知晓,最后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只能当作应付检查的工具。
3.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有效性低
政府通过“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文化公园”等活动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确实起到了调动村民兴致,吸引村民参加的作用。但这些活动有的偶尔为之,没有很好持续,并且多为老一套的舞蹈、唱歌类,形式单调,无法起到培养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政府主导地位丧失
乡镇政府没有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对文化场所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村民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政府工作人员也没有做到与群众深入联系,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喜好。
2.缺乏文化管理专门人才
许多乡镇的文化中心没有设置工作人员值班,这样势必造成文化场所疏于管理和经营。文化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与学习,专业素养得不到提升。
3.乡村经济文化水平落后
地方政府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缓慢使他们无暇顾及文化建设,于是把主要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上,虽然这也是地方政府无可避免的一个困局,但也不应该完全忽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村民道德素养偏低及其成因
#FormatImgID_3#
据笔者了解,在公共道德方面,乡村村民的社会公德缺少非常普遍: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闯红绿灯、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毁坏公物的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法治方面,村民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偷盗、行凶、杀人等。村民对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权的方式也了解不多。
村民道德素养偏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自身思想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笔者实地分发问卷的时候了解到:大部分中年村民只会简单的识字;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甚至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还处在文盲和半文盲状态。而且大部分村民的文化知识贫乏,生活兴趣低级,言语行为粗俗。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使得村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在外来文化和文化商业化的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物质财富的享受,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步疏远。
3.乡镇政府引导和宣传工作不到位
乡镇政府机构应该承担起向农民宣传正确道德观和法律知识的角色。
(三)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缺位
要建设农民的美好生活,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将农民组织起来,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长期以来国家不断发展经济,农民快速适应非农业的各种岗位的技术,如农民工等。大量农民工外出,建设主体缺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显著降低。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缺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重视
近年来,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冲击下、物价和房价上涨与工资不变的矛盾下,维持日常生活是农民思考最多的,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物质财富让步。
2.基层政府自身建设不给力,在群众中公信力、组织力、号召力逐渐下降
由于行政机关内部有着严密的一套规则,且政府机构大多都有自己的办公场所,群众则无事不上门,政府工作人员与群众的联系下降。
(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成员参与度低
据笔者走访调查,阳新县当地参与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主要有当地村民、志愿服务者、政府工作人员,而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较少。前三者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人力、智力和财政支持,但仍需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在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网络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精准发力。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成员参与度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
在长期的社会管理模式下,单向的行政政策推动使大部分社会成员养成了服从政府、依赖政府的社会心态。很多社会成员认为基层治理是政府的事情,存在“搭便车”的心态。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层次不齐,缺乏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获取,对乡村社会治理中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定位不清。
2.参与渠道受限
在进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许多社会成员的参与渠道单一,制度过于繁琐。有些社会组织形同虚设,空占名额,这些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浓,依赖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生存,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责任感。
六、加强阳新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强乡村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
为进一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基层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要加强乡村政府机构对农民的文化引导。乡村基层政府机构应当加大对文化广场、文化图书室等的宣传力度,让大部分村民都能知道如何使用以及这些文化设施所在的位置,让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物尽其用,再不会束之高阁了。政府工作人员应以走访和调研的方式了解当地村民的文化喜好,多开展一些农民感兴趣的文化活动,采用新的文化活动形式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提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同时,还要加强对文化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设置专门的监督人员和量化细则。许多乡村文化机构不经常开展文化活动,乡村基层政府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严重影响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乡村政府机构应该承担起对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监管的职责,加大对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的检查力度,督促他们积极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职责。
2.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对于基本上没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乡村,地方政府应该着手规划,排上建设发展行程。对那些有一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乡村,应提高建设标准。首先,要建设属于农民的独立的乡村图书馆、文化室。乡村图书馆应提高大量书籍供村民进行阅读和学习,并且需要一定的桌椅。文化室是供村民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所,需要一个较大的场所,以便村民们交流讨论。其次,对于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选址,尽量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样人员比较集中,各种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频率也会提高。最后,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要保质保量,倾听村民们的想法,做到不浪费资源,不浪费金钱。
3.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首先,应该做到各个文化活动场所配备相应的值班管理人员,负责文化活动场所的日常管理、文化活动的组织与举办,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和引导等工作,保证文化活动场所为人民服务。其次,应当给予文化管理人员一定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让他们劳有所得。最后,要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发挥人才的智力作用。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不仅仅要促进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更要激发当地群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挖掘和培育一支土生土长的文化人才队伍。
4.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乡村经济落后给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很对阻碍。目前,阳新县一些乡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其主要原因就是经济落后。只有提高乡村经济水平,才能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首先,充分开发农业的新业态新功能。阳新县乡村地区风景秀丽,有山有水,可以尝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其次,持续推动土地流转制度,注重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形成规模化的土地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利用互联网发展乡村经济,整合阳新县的优势资源,面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
(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1.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数量
自《义务教育法》实行多年来,成效显著,现今更重要的是在农村开展素质教育。在农村进行素质教育,需要对思想道德、民主法治、时事政治、科学技术、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展开教育。
首先,开展专题座谈会。乡村地区的负责人和政府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依据农民思想薄弱点定期展开专题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社会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座谈。开办文化讲堂。针对低知识水平的农民主要是提高他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素质。对半文盲和文盲农民则开展扫盲班,让农民能做到简单的读书和写字。最后,可以开展视频、游戏教学。比如折纸、看电影、插花等娱乐活动,将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培育融入其中,寓教于乐。
2.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
乡村文化氛围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
促进外部环境的发展,主要包括:大力改善乡村生活环境。首先需要做好垃圾处理。可以几户人家用一个大的垃圾箱,便于集中处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步实施垃圾分类,可以一组一个分类垃圾箱,且需要有村民轮流值班,监督垃圾处理是否符合规范。其次是要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每家每户需要革除旱厕等不卫生厕所,以免疾病传播。当地负责人也应该建设乡村公厕和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对有困难的农户应该给予相关帮助。塑造文化墙。有些人认为文化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将传统文化、诗文、历史故事刻画在墙上,供人们观看,这种培育人的手段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时间的检验,且文化墙的一定的密集程度可以对人的心灵产生积极影响,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集体认同感。
促进内部环境的发展,主要包括:乡村政府加强引导,消灭乡村歪风陋习。首先相关负责人员应该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以真实案例警示农民。其次,要发挥村规民约和法律的作用,对于一些聚众赌博、打架斗殴、违法乱纪的行为,要按规定加以处罚,并警示村民。保护和培育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人。首先,对现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排查登记,并以图文、视频等形式保存下来。其次,对民俗文化传承人进行系统管理,与政府合作。最后,促进民俗文化市场化发展,只有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文化才能传承下去。比如阳新的抛彩球、“布贴”、采茶戏等虽然有政府支持,但在全县的知名度并不高。
(三)推动全员参与
#FormatImgID_5#
首先,对特定乡村振兴项目放款条件、扩大渠道、给予优惠。比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公开招标,多渠道宣传,给予中标企业附加优惠政策。其次,加深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多开展政群联谊会、座谈会、家访等。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乡村共同治理。最后,完善监督量化机制,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地,不弄虚作假,不形式主义。
七、结语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近年来,阳新县贯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阳新县连续第二年跻身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阳新县坚持工业强,抢抓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黄石市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机遇,引进、承接一大批重大项目。刚刚过去的这5年,阳新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更有温度。社会保险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面铺开,采茶戏在全国、全省展演获奖。平安阳新建设深入推进,“一居一警”“一村一辅警”实现全覆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惩处一批黑恶势力和“保护伞”。
虽然阳新县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区域内乡村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经济体量偏小;政策争取不多,发展动能依旧不足;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少、品牌效益弱,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公共服务不优,生态保护和民生事业还有短板;营商环境中的顽瘴痼疾尚未根本解决;少数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工作能力不足、争先意识不强等。
本文在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阳新县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成因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笔者希望能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实际工作的开展提高一些思路参考。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对该课题的研究难免会有一些简单理解,如有错误还请谅解。
【参考文献】
[1]邢小婷.阳新县新湖社区:“非遗”推进精神文明建设[N].湖北日报,2023-06-10.
[2]刘波.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2月18日在阳新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R].县政府办,2022-03-07.
[3]洋滢,周冰洁.蒲江:乡村社会治理中群众参与问题研究[R].成都长安网,2019-10-28.
[4]宋燕. 新时代河南省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20.
[5]杨丽,余志强,王海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体系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L镇为例[J].中南农业科技,2022,43(05):160-163.
[6]邓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文化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淳化县寨子渠村为例[J].乡村科技,2021,12(01):26-27.
[7]刘建,吴理财.农民精神生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明的重建[J].学习与实践,2023,(06):75-82.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94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