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常州7月5日电(通讯员石尧)
2023年7月5日,常州工学院寻访非遗留青竹刻实践小队于常州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进行非遗文化学习与宣传。
2023年7月5日,常州工学院寻访非遗小队从学院出发,踏上寻访留青竹刻非遗传承的旅途。在规划这次旅途之前,小队中各个成员都对所要寻访的非遗文化进行了信息搜集并加以整合讨论,对留青竹刻这一非遗的文化传承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网络与书本,可以了解到常州留青竹刻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青竹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明代。据史料记载,明代常州的竹刻工艺非常出名,而留青竹刻则是其中的一种。在明代,留青竹刻的产地主要在江苏常州一带,由于当地的竹子品质优良,加上当地的人才辈出,留青竹刻得以迅速发展。明代著名的留青竹刻家有叶文彦、王子阳、陈永明等人,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珍藏。
常州留青竹刻是一种“以竹为纸,以刀代笔”的传统雕刻艺术形式,它将细致精巧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书画技法进行融会贯通,探寻到刻与画之间的手法契合,捕捉到刚与柔之间的神韵共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传承文化有所帮助,也能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常州留青竹刻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合理有序地解决上述问题,对常州留青竹刻和其他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至关重要。常州留青竹刻的画稿大都是竹人自己创作,通过自己的思考,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对青筠上的每一画稿反复琢磨,包括构图、细节、虚实、意境等都是经过不断修改直至完美的境界,以保证画出的线条和墨块能用刻刀恰如其分地进行表现。在当代工艺美术界,能兼具绘画打稿与雕刻的竹人很少,即使在竹刻发展黄金时代的明清之际,自行设计画稿也是竹人最为棘手的问题。所以,竹人通常用阴刻技法表现笔墨痕迹,但属于浅浮雕的留青竹刻因在薄薄青筠上雕刻出丰富的层次变化,故对画稿要求最高。常州留青竹刻这种自画的原创性来源于竹人在生活中每有所悟便随时落墨成稿,积累创作素材。而这些墨稿则需要深厚的书画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的知识修养才能提炼出来。
图为白氏留青竹刻所获荣誉 王凯迪 供图
而在近代留青竹刻则主要有两大不同的流派。常州留青竹刻由以徐素白、徐秉方父子为代表的徐氏竹刻和以白士风、范遥青为代表的白氏竹刻两大主要流派形成。两大流派和而不同,通过对技法创新、增添、替代、融合使常州留清竹刻逐渐产生差异,而这个差异正是传统技艺能够得以发展的推动力。徐素白利用进刀的深浅和阴阳兼备的刀法,创造了表层浅,层次丰富,质感优越的表现风格。其子徐秉方,在父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了传统留青技法,他将阴刻原理巧妙阳运用到阳刻浅浮雕的留青技法中,营造一种阳刻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丰富了表现技艺。白士风善以竹筠的少留多留来表现浓淡深浅的变化。范遥青则将留青与陷地雕刻和深雕相结合,高雅与世俗的内容介可入画。
常州工学院寻访非遗小队所要探访的正是白氏留青竹刻,到达博物馆后,小队成员各自分散开来观摩留青竹刻展品,感受其中承载的历史韵味。之后很幸运的遇到了白氏留青竹刻的传人白雪飞奶奶。白雪飞奶奶在得知小队的任务后,很热情的向小队成员介绍白氏留青竹刻的历史,并邀请小队成员观摩留青竹刻的制作工艺并详细解释白氏留青竹刻的技法。白雪飞奶奶还讲述了她的父亲白士风的一些创意和成就,留青竹刻一般有臂搁、屏芯、笔筒、香筒、诗简、扇骨、虫具,文具等。而她的父亲创造了横抬平等,而她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创新,不仅扩大了作品的表现方式,而且设计出中堂、字条屏、框式挂件等各种不同的珍状形式,荣获二项国家专利;此外,创作内容也有了很大丰富,适应了现代人们的各种不同需求,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真正魅力
图为实践队全体合影 王凯迪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97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