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2023年8月5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江送巴南水 共筑振兴梦”乡村振兴促进团来到重庆巴南木洞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了以“山歌载非遗,热爱缘传承”为主题的传唱木洞山歌活动,促进团成员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传承人秦萩玥的讲述中了解了木洞山歌的发展史和传承史,也明白了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人们一起去尊重、保护与传承。
留住记忆 守住非遗
秦萩玥老师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位歌手,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的传承人。作为土生土长的木洞人,秦萩玥老师从小就受到木洞山歌的影响和熏陶。在这边唱来那边和的成长环境下,她热爱唱歌,更热爱自己家乡的山歌。秦萩玥老师大学本科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2009年她放弃出国梦,选择回乡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她在采访中说道:“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学唱木洞山歌,从专业学校毕业回来以后,我看到了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一辈山歌传承人一直在坚守,一直在唱我们的山歌,也没有年轻人来传承这样的传统文化,所有后来我就加入了他们。”她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传承传统文化不一定非是老年人做的事情,而是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中,将它们传承下去。秦萩玥老师还表示木洞山歌给予了她很多机会和机遇。而在木洞山歌的熏陶之下,她也觉得自己在不断地进步,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大学生到现在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对于她来说,意义重大,责任更大。
(图为秦萩玥老师讲述她的传承故事。)
心之所向 匠之所成
为了更好的传唱和宣扬木洞山歌,秦萩玥老师站上了非遗传承的舞台,秦萩玥面临的不仅是木洞山歌青黄不接的困境,还有自己所学习的美声唱法与山歌的不相融。秦萩玥老师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研习木洞山歌时的过渡期:“唱的山歌里面带有美声味儿,美声里面还有山歌味儿。”她曾经一度想要放弃非遗传承这条路,但老一辈传承人的话让她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你既然选择了民族的东西,就不要三心二意,要朝着它走下去,你之前学的知识都是给你未来打基础的。”老一辈传承人这样告诉她。经过不断的尝试,秦萩玥老师终于将自己特色性的唱法与木洞山歌巧妙融合,探寻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非遗传承路。“山歌土,但可以土得很有生命,‘土’字代表的是民族的根,是山歌的民族文化。”
(图为秦萩玥老师指导志愿者们学唱木洞山歌。)
传承文化,流放百世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秦萩玥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木洞山歌能够传承下去。为此,秦萩玥老师同其他非遗传承人举办了系列非遗活动,让木洞山歌走进社区、学校、商户、景区,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推进木洞山歌与居民日常相结合。“将充满历史沧桑的‘土味’山歌创新出多元表达,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认可传统文化,是我乐此不疲的动力源泉。”秦萩玥老师认为,非遗的传承离不开社会参与,更离不开年轻群体的参与,因此秦萩玥老师将木洞山歌与音乐剧相结合,创造出了《爷爷的山歌》这一大型国家级音乐剧。而木洞山歌不仅在中国唱响,更是多次在其他国家进行演出。一代接着一代的传承,在秦萩玥老师的努力下,木洞山歌的传承人的队伍不断壮大,其影响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保护体系不也在不断扩大。
“山歌源于生活。”秦萩玥老师说,以前大家的生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每到农忙时分,劳动人民就会唱一些加油号子、禾籁歌曲,而木洞山歌正是从这些民间歌谣中演化而来的。在新时代的冲击下秦萩玥老师结合生活实际、时尚潮流、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让木洞山歌从田间地头走向现代舞台,从偏乡走向世界,从过去走向未来!
(图为促进团成员与秦萩玥老师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02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