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8月8日日电(通讯员 唐子鑫)2023年7月2日,为了更好的了解并传承沂蒙精神,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寻访探忆峥嵘路,学思践悟沂蒙情”实践宣讲团成员来到山东省莒南县开展实践调研。
7月2日下午,“寻访探忆峥嵘路,学思践悟沂蒙情”实践宣讲团队员前往山东省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探寻战场遗迹,了解“中华抗日第一村”的抗战故事。抗日战争期间312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打败1000多人装备精良的日本精锐部队,这个消息不仅振奋所有爱国人士抗日的斗志,而且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渊子崖村位于山东省莒南县县城西15公里处,属板泉镇,在板泉镇驻地后西村北4公里处。村庄北邻南彭岭村,南与刘家官庄村接壤,西与楼里村交界,东与大韩岭相连。据资料显示,该村有人口3230人,耕地3940余亩。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躲避匪盗祸乱,村里围村筑起了5米多高、1米多厚的围墙,墙上修了炮楼、炮眼,极其坚固。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沭河西岸的小梁家安了据点,共产党八路军则在河东岸活动,渊子崖成了敌占区和抗日游击区的“拉锯区”。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后,许多青年参加了八路军,村里成立了青抗先、儿童团、自卫队,抗粮抗捐抗伪顽。
渊子崖村自卫战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毛主席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该村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华抗日第一村”。
图为渊子崖自卫战胜利后,后人以纪念前人所立的纪念碑。通讯员 唐子鑫供图
渊子崖自卫战胜利后,后人为纪念革命烈士,在村里立了渊子崖纪念碑。纪念碑上满是岁月的痕迹,有些字因为经历风吹雨打而变得模糊不清,见证了一代代渊子崖人不忘先辈遗志,铭记奋斗历程。
图为渊子崖遗址图。通讯员 唐子鑫供图
村中肃穆的无名英雄坟墓群,向人民诉说着那段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1941年12月20日, 一千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渊子崖村,英勇的渊子崖人民奋起自卫,林老七,也就是林九兰,他抡起铡刀连砍七个日本兵,最后壮烈牺牲。日寇冲进村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长林凡义手持大刀片指挥村民,同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大刀、长茅、雁枪、镢头成了杀敌的武器,林九乾牺牲后,妻子含泪挥起镢头劈向鬼子。战斗持续到傍晚,八路军和区武工队赶来,为渊子崖村民解了围。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全村共有147人壮烈牺牲。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也血洒渊子崖,而100多名鬼子兵也成了渊子崖村民刀下魂。小梁家据点的汉奸曾多次到村里替鬼子要钱、要粮,都被村民驱逐;渊子崖也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日伪军进攻村子时,渊子崖村的300多名自卫队员和群众,曾用土枪、土炮,同日寇、汉奸的大炮、机枪进行拼命搏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史篇。
图为英雄群体的无名坟墓。通讯员 唐子鑫供图
“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保卫战时展现出来的精神是沂蒙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沂蒙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幕幕催人奋进、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让人无比动容。面对困难和挑战面前,沂蒙人民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劲和拼劲,一旦认准,万难亦往,永不服输。国难当头,捐躯赴战、视死如归,沂蒙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必将流传千古;而今,沂蒙大地迸发活力,再现新春,与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开拓紧密相连,与沂蒙人民不忘历史、砥砺前行的奋进紧密相连。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自觉的精神文化创造,是群体精神的具显;说到底,沂蒙精神是一种人民精神,沂蒙山是一座由人民精神铸就的山。
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对渊子崖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沂蒙精神所以感天动地、所以源远流长,具有永恒的魅力,其全部奥秘正是在于形成了这样一种以党为重、以国为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这一精神“内核”,代代相传,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发扬光大,成为沂蒙人民在贫瘠土地上艰苦劳作、改造山河,向国家作出巨大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丰富提升,成为沂蒙人民坚定不移发展市场经济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进而走向乡村振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03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