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8月8日,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灵体检尺实践队的宣讲科普活动仍在有序进行。今日整个实践团队及当地的支教队伍将要陪伴孩子们在旅途中发现知识、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这位是抵达沂南的第二天,范洲瀚、潘璐彤、刘欣然三位同学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同这里“手牵手圆梦行动夏令营”的同学们一道,参观了红色文化景点——沂蒙红嫂纪念馆、旅游胜地——竹泉村,并观看了一部电影——《少年桑吉》。
“你叫什么名字呀!”“泰山的泰,宇宙的宇”在去沂南红嫂纪念馆的车上,泰宇哥的笑容像阳光般灿烂,志愿者回应着,笑着,期待着,孩子们红色的衣服一个个明晃晃的,鲜艳的,朝气蓬勃的,热烈的……
关于沂蒙红嫂纪念馆,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言:“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诚然,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东解放区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战斗,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感悟沂蒙精神,了解先辈们的抗战事迹,实践队员带领“手牵手圆梦行动夏令营”的小伙伴们前往沂蒙红嫂纪念馆。
他们首先参观的是《红嫂原型明德英》展馆,“明德英是山东省沂南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靠乞讨来到马牧池乡。……”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下,看着四周写满明德英奶奶事迹的墙壁,孩子们不由生出肃穆之情。在那个战火连天、人人自危的年代,一个贫苦家庭,先后救下了多名八路军战士,用一滴滴乳汁挽救了小战士微弱的生命。到如今,孩子们应感恩战争年代为祖国解放做出突出贡献的八路军战士,也不应忘记那些在在战争时期信任党,挽救八路军战士生命的“平凡”人物。
在了解了明德英奶奶的感人事迹之后,大家前往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展馆。在那里看到了在战争时期王换于奶奶设立的托儿所,用自己的生命搭起了保护八路军和抗日干部子女的庇护所,了解了王换于奶奶悉心掩救抗日干部的英雄事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下抗日战士的生命,知道了王换于奶奶用生命挡住敌人的威胁与搜查,保留了八路军的重要文件《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了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们的孩子就吃粮吧。”这是王换于对二儿媳说的话,伟大的奉献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王换于奶奶无愧于沂蒙母亲的称号。
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来到了《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厅。在孟良崮战役前夕,李桂芳和全村妇女用肩膀扛起了战士们渡河的火线桥,一分钟又一分钟,整整四十多分钟,一个人又一个人,整整一个团的兵力。汶水湍急,冰凉刺骨,战士们平安渡过河,妇女们却因此身体冻僵,落下病根。正是红嫂们舍生忘死的支持,才有了八路军源源不断前往战场的兵力,最终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伟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沂蒙红嫂们用肩膀支撑着的,不仅仅是这座门板火线桥,还有英烈们赴死求胜的信念,最终生成了“火线桥”的故事,供后辈们时代传唱。
沂蒙红嫂,是战争年代活跃在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女性革命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之情。正是沂蒙人民信任党,铁心跟党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才铸就了弥足珍贵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承载了沂蒙人民和党生死与共的精神,记录了战争时代沂蒙人民相信党的顽强信念,传达了党政工作者对沂蒙人民在抗战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贡献的感谢之情,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传承。
在最后一个展馆处,有一个摊手工煎饼的老奶奶,大家还没进展馆就闻到浓浓的香味,志愿者也在这里和孩子们一起享用了来山东三年以来,第一份手工美味煎饼。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由明朝末年河南巡抚高名衡的堂兄弟高名寔迁此地隐居建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竹泉村背倚玉皇山,中有石龙山,左有凤凰岭,右有香山河,前有千顷良田。因村中有一清泉,泉边多竹,得名竹泉村。竹泉村的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自然形态和各种民俗项目的展示保护是当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2014年由农业部、住建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授予沂南竹泉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荣誉称号。 2016年11月,竹泉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竹泉村的美难以言喻,竹泉村,充满着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它朴素、自然、真淳,是现实中的“桃花源”。正如“竹泉坊”坊联所写:“梦 里说梦,笔端几度桃源梦;天内寻天,泉上一壶竹洞天。” 桃花源就在这里,这里就是福地洞天。
竹泉古村,因竹而有韵味,因水而有灵气。居高氏族谱记载,迁居竹泉村的高氏始祖名叫高名寔,是明末河南巡抚高名衡的堂兄弟。他 迁居这里时,村名叫“泉上庄”。 高名衡也曾在泉上庄建茅舍、植红梅暂避红尘;也曾在竹林内仿效王羲之曲水流觞、宴饮亲朋好友。 这座仿明清建筑群“梅缘”,就是在高名衡茅舍旧址上新建的一组休闲居住庭院厅堂。万绿丛中,几株红梅,幽境更幽。茅舍群中,几间瓦舍,大俗大雅。远道而来,与梅相逢,正是缘分。“今世有缘梅做伴,他生无悔竹为邻。”“竹旁有兴调琴轸,溪上忘机弃钓竿。 ”在这里住上一宿,一定乐不思归。
潘璐彤由于在路上收到了mentor的任务和欣然焦急地一遍举着电脑一边前行,孩子们或许也被她们感染,一遇到休息的时候,金航就很懂事地找到可以坐着打工的位置让她们过去,在大自然地包围下争分夺秒地工作。打工人,永远在路上。
从竹泉村出来,中午大家一起在树荫下乘凉,大口吃着午饭,志愿者高姐害怕队员不够吃,在一人吃了一个汉堡之后又塞了五个汉堡给队员们,哪怕干饭也非常温暖。
少年桑吉主要讲述了生长在藏区高原的小男孩桑吉为了能够获取梦寐以求的百科全书,平日里逃学跟随父亲等人一同挖虫草,途中用自己珍藏的一只虫草换回了被调查员拿去的百科全书书壳,并得到了对方赠送自己一套全新的百科全书的承诺,自此便踏上了寻书却未果的执念之旅。本片通过桑吉怀着对百科全书的执念而勇敢走出山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保持自我初心,用纯真的希望面对未知,最终在放下执念后发现世界其实一直就在眼前,就在这一趟成长的旅途中。
观影结束,导演和制片人也来到了现场,和大家一起交谈电影的幕后故事。金航和郑鑫因为璐彤和欣然想拥有导演签名的海报,平日里十分害羞的他们勇敢举手互动,为大家赢来了两张海报,她们看着他们的背影相视一笑,就像故事里说的“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勇敢做自己!”
回到校园里,晚饭后的孩子们些许有些疲惫有情绪了,因为一些小摩擦引起了争吵,小于在璐彤怀里抽泣着说“我不要在这个地方呆了”,一开始手足无措的队员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们轮流安慰他了两小时,还是没有太大好转,最后志愿者高姐从家中赶来,才巧妙化解了矛盾。此时已在一旁精疲力竭的队员们不禁感叹,原来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在听高姐的话时队员也打开手机备忘录随手记下了几句心灵共振的话,也许弟弟妹妹们还不能理解,队员们也只是似懂非懂地在点点头,希望时常回头看看,大家用一生去践行。
晚上大家迎着晚风坐在台阶门口,聊着最近自己的烦心事,队员作为大姐姐试着帮他们排忧解难,突然发现原来当时困扰着的事情回头看竟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在每一个当下好像又难以翻越。是啊,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那座山,爬过去,还会有更高的山在等着我们,当你回头看看一览众山小的时候,试着和过去的自己说句:谢谢你,请继续勇敢无畏善良赤诚地走下去吧!人生是山脉,是旷野,不是轨道。
是啊,我们会手拉手大步地向前走,向前走...
里庄中学那夜的月亮本是红色的,很美地贴在靠近地平线的位置,待大家回宿舍时,月亮又变成皎洁的模样悬在夜空正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09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