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使大城市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越发完善,但农村地区仍然是我国发展的关键的一环。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不仅要实现物质方面的富足,更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着手激发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本研究以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开展支教活动等不同方式,对阳新县排市镇以及下属山田村等部分地区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居民认知不足、不够重视、缺乏条件等发展问题。在新形势下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大力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多方协调发挥集中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赋能全员参与
一、引 言
(一)调查背景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扎根于乡土历史的土壤之中的。无论是提供粮食还是建立乡村治理体系,甚至古老村落遗址、优秀民风民俗都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村逐渐衰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而明确的。在面对乡村物质文明发展跃上新台阶的同时,应该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乡村各主体凝神聚气,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时代华曲。
(二)调查目的
1.了解排市镇近几年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调查的首要目的是深入群众,去实地观察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包括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阵地的打造、文化骨干队伍的建立以及领导干部的决策等。
2.掌握乡村居民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和全员参与的态度和意愿:调查旨在了解乡村居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探索乡镇居民自发主动参与乡村精神文明的态度,包括他们是否认同全员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否亲身投入实践以及获得收获。
3.发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例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难题、社会习俗的变更、人才外流严重等。发现问题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问题的发现可以为良好解决问题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4.分析乡村居民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因和阻碍:调查将深入探究乡村居民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因,例如谋求个人利益、寻求认同感、担当集体责任感等。同时,也将识别参与的障碍,例如时间压力、经济因素、知识与技能欠缺等。
5.提供决策支持和建议:通过调查结果,可以有计划地提高乡镇居民的思想认知水平,同时为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机构和组织提供决策支持和有效建议,帮助他们制定相应政策、计划和项目,以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员参与,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拥有先进的思想基础。大学生下乡可以弥补乡村人才缺失,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乡村实地调研也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因此湖北师范大学2023文化速递实践队抓住此次机会,了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亲自投身乡村振兴,发挥自身的力量。
(三)调查意义
1.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全面提升村民精神面貌,提高文化素质,村民在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文化活动,极大丰富精神生活。
2.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等措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土壤,是五千年悠久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乡村地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通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加强民族凝聚力。
4.推动美好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移风易俗、维护治安等具体手段,推崇优良家风、建立文明乡风,形成淳朴民风,进而营造和谐友好的乡村氛围乃至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如今,我国如期成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并不代表着可以放松懈怠,要注意加强巩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既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又要提升乡村居民精神面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只有大力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赋予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主要概念
1.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关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升级、农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发展。
2.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两大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是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来讲的,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建设,同时还包括爱国主义、纪律的教育,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以及农村文化科学技术教育。
3.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involvement of people)是2016年公布的管理科学技术名词。它践行各级人员参与的原则,只有各级人员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放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语境下,全员参与有了更为广泛且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处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不同主体的参与度以及贡献度。政府工作人员、乡镇企业家、广大农民群众以及志愿者他们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同的身份地位,各自都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2004年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是指社会各个不同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平衡、能够互助合作、共同发展,最终达到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
农村社会是相当广阔和复杂的,要重视乡村治理,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建立法治原则,激发发展活力,人们安居乐业,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和谐乡村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成。
二、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对象
湖北师范大学文化速递实践队经过认真筹备与详细对接,奔赴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进行调研工作。由于课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的现状研究》,本调查的调查对象较为广泛,包含不同年龄阶段、身份地位的乡镇居民。
(二)调查方法
为更真实有效的了解乡镇居民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本次社会调查综合以问卷调查为主。以阳新县排市镇以及下属山田村的当地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的制定与发放,通过真实数据总结分析,从客观角度出发,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
在查阅大量资料与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文化速递实践队的队员们的多次讨论修订以及参考老师的意见建议,最终编制出一套调查问卷——《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现状研究》。本问卷共有14道题目,其中包含六道单选题,七道多选题,一道问答题。题目从现状、原因、影响、措施四个维度出发,了解了如今乡镇居民对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的了解、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存问题以及持续向好发展的意见与建议,综合收集了阳新县排市镇乡镇居民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了解看法以及建议。
(三)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81份,回收581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581份,有效率为100%。
(四)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线下问卷由各队员发放至阳新县排市镇乡镇居民手中,居民填写后及时回收,根据问卷填写内容,线上导入问卷星进行数据整合、分析。在访谈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及时整理成文件保存。此次报告数据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以及科学性。
三、现状与分析
(一)基础信息
1.性别
本次问卷调查男生占比30.29%,女生占比69.7%,男女比例约为3:7,女性占比例较大。乡镇地区中壮年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男女比例符合具体实际情况,问卷结果真实有效。
2.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是研究本课题的重要因素,为了解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理解,设置了小学、初中、高中、本科及以上和其他五个选项,全面了解答卷人群的学历。
由表格可以看出,文化水平本科及以上占比最大,比例为65.23%。愿意接受和配合的人群大多是具有一定知识的学生群体,且问卷发放的时间正值暑期,初高中学生放假在家,大学生下乡实践,因而该比例符合实际情况。
3.年 龄
此次调查问卷填写对象的年龄不同,各年龄层皆占有比例,其中,18岁以下人群占比6.54%,18—30岁人群占比73.32%,31-45岁人群占比11.36%,45岁人群占比8.78%。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调查人群多集中在18-30岁,31-45岁也有所占比,18岁以下占比最少。由于近几年乡镇经济发展,年轻企业家回乡创业,助力乡村发展。同时存在年龄较小的人和年龄较大的人对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不足的问题。
4.政治面貌
此次问卷填写对象中群众占比37.35%,共青团员占比52.32%,中共预备党员/党员占比10.2%,群众占比10.33%,无其他民主党派,共青团员占比最高。政治面貌反映了个人的意识形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国家统一政策,由表格可知,阳新县排市镇群众力量广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发挥重要作用。
(二)现存问题
1.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
实地调研中发现,有的村干部专注于追求物质精神,谋求经济增长,认为上级领导没有重点强调关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也没有专门检查验收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就不用特地花人力物力财力去做,而且精神文明工作也不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而轻视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乡镇两级中,存在明显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村干部对于如何加强乡村居民的道德认知水平、如何筹备各种文化活动等相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口头提及得多,落到实处的少,甚至存在有些工作是为了应付敷衍塞责,只是走个形式过场。
2.乡镇居民思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乡村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党和政府越发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扩大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由问卷数据调查可以看出半数群众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比较了解的,可以侧面反映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一定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一小部分不太了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甚至还要5.16%的人群完全不了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由此可见,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还有待继续深入普及。
3.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于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乡镇也组织过文化活动,但由于乡镇居民忙于农村活动,参与度较低,此外,文体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局限于学校、政府等官方场所,根据问卷数据和实地访谈可知,阳新县排市镇的文教娱乐活动举办频率较低,规模较小。受调查人群中,仅有10.15的人认为当前村镇中的公共基础文化设施能够完全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实地走访发现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比较狭窄且存在普遍老旧的问题。关于文化活动场所,随着城镇化发展,大片农村可用地被用于修建住房,没有足够的空地专门用来打造文化阵地。
3.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由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需要稳定的经济来源,加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不能为集体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更多的是乡镇居民精神面貌上的提升,道德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经费落实得不到保障,无法创造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持久生命力。
4.缺乏文化骨干带领
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知识性人才出于提升自我和追求经济利益的
需要,选择脱离乡村,奔赴城市,造成乡村人才外流严重的问题;现有基层队伍建设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领导干部安于现状,缺乏长远目光和专业知识,导致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队伍中,各级人员配备不足,平均年龄较大。调研中发现,镇级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员通常只有一员,工作力量薄弱,而村级甚至没有专职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员,一般由村委身兼多职,兼管多项事务,也就容易造成分身乏术,乱象丛生。调研发现,献力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志愿服务者,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无偿开展支教活动、举办知识讲座、普及医疗卫生知识等各种形式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不仅要靠外来人员的帮扶,更要让乡镇原有人员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三)深入分析问题
1.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持久动力
农村长期处于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一些基层干部做事过于追求回报率,自上而下的乡村文明建设体系还没建立完善。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与方法缺乏创新,乡镇居民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
2.多元价值观渗入,主流意识尚未充分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消费能力成为衡量家庭幸福指数的唯一标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种信息纷至沓来,让人不容易分辨,许多大城市的消费习惯和观念渗入到乡村居民心中,传统的孝养、诚信等乡村文化收到较大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应运而生,腐蚀了乡村居民的精神。
3.文化资源开发与整合利用
阳新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下辖22个镇区场,全县总人口约107万。各种资源较为丰富,有着“鱼米之乡”和“百湖之县”的美誉。境内有省级生态旅游风景区——仙岛湖、七峰山,有湖北省最大的烈士陵园——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有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港革命旧址。
就调研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对于文化资源的挖掘仅限于打造文化礼堂等工作上,但对于优秀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存在认识不够的问题,主要来源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不易形成物质实体。
4.人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基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引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专职从事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员,一方面源于关于文化人才确立的各项机制不够健全,例如选拔和评价体系有待更加全面合理,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措施以及可观的薪资待遇水平。
四、思考与建议
(一)国家加大资金投入,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提供经济保障
首先,要保障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将精神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等相关基础性工作结合,改善乡村人均居住环境,提高广大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次,要加大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通过个人捐款、社会筹资、政府补贴等多种形式,打造各类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和广场、图书馆和村史馆。及时更换老旧破损的基础设施,建造更多样化的基础设施。最后,要持续支持乡村精神文明活动,乡镇政府事先做好财政规划,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经费落实到位。
(二)打造优秀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在劳动力的所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有活力的要素,要激发乡村的生机与活力,需要有才能、有本领的人才投身其中。首先要加大人才引入的力度,吸引更多人将自己的智慧奉献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其次要提高现有人才的待遇水平和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各项素质,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创新各项工作方式,顺应时代潮流,利用新兴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与能力。最后要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合理分工,层级管理,互相监督,保证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三)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乡村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凭借不同载体表现出来,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独特作用。一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民俗,结合地域特色,重视挖掘乡村的本土文化,包括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二要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村庄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村落、传统工艺等。三要建设文化场所和设施,例如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史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和设施,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并且可以寻找自己乡村的文化名人,设立科学文化交流中心,以供互相交流经验,村民得到专业培训。四要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将文化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更好调动乡镇居民的主观能动性,真切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空中楼阁,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去。
(四)以教育赋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要素。它有助于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有利于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有利于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湖北师范大学文化速递实践队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在排市镇山田完全小学和中心完全小学开展爱心支教活动,教学过程中发现,缺乏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教学设备老旧,教学质量完全不比城市,因而乡村孩子们的基础相当薄弱孩子们的眼界狭窄,对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乡村振兴了解较少,支教队员精心准备课程,利用多种活动,开展了以红色精神、大冶刺绣与矿业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拓宽学生眼界,宣传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让学生来辐射到学生的家庭,带动家庭成员参与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集中各方力量,动员全员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不懈坚持的伟大事业,涉及到的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汇集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让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开阔。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乡村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做好详细的发展决策,策划充分的各项文化活动;其次要最大程度鼓舞激励乡镇居民投入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还要联系乡镇企业,让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除了要关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如何建设,也要注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部分农民存在信仰危机与缺乏坚定的信念。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重振乡村居民的精神气,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并能够发自内心的认同,最后达到身体力行地实践。以社会主义精神主导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让精神文明建设不偏航,不迷路。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取得了很多显著成就,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呈现多处开花的良好局面和积极向上的发展气象。但是面临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我们必须意识到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推行过程中难免因为缺乏经验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此次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的现状研究,聚焦于乡村实际情况,充分意识到“全员参与”的重要性,应该调动每一个不同的群体的积极性,激发每一个个体的创造力,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同时建立健全多样化的参与渠道。让乡村居民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当成共同事业,自发自觉参与,为实现乡村振兴不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汇集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11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