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一代,加强党史学习,传承红色薪火,缅怀革命先辈,材韵华章实践队于8月4日前往梁家河,四八烈士陵园,红街等地开展社会实践。
梁家河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
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实践队员们依次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淤地坝、知青井、沼气池和知青旧居等地。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组织带领群众修通道路,办起铁业社、代销店,成立缝纫组,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和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在青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在梁家河村,他踏踏实实地做了七年的“受苦人”,凭借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最终一步步闯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乡亲们口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实践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扎根农村,与梁家河群众同甘共苦、苦干实干、锐意进取、共克艰险的奋斗历程和为民情怀。
通过本次梁家河之旅,团队成员实地领会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书中所描述的人与事、物与景,从“书本”走进“现实”,从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人民、心系群众的坚定理想信念,体悟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情怀与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历练故事,激励着大家在青年时期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把自己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梁家河精神是一种坚定信念,一心为民的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实干担当的精神,是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通过在梁家河的参观学习,也队员们坚定了做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决心。
红色情景剧《再回延安》
此后“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句绣在旗帜上的话,化为了指引红军战士刘宝顺前进的星光,也化为了观众们眼中闪烁的泪光。
《再回延安》故事以一本红军日记为线索,用倒叙的方式,从一名普通士兵的视角出发,回溯一个红旗班在长征路上的英勇与悲壮,并用红军后代刘念寻找无名英雄的故事,来证明后人从未将英雄遗忘。
《再回延安》最后一幕带领我们回望当年那些以赤子之心参军的青年们,他们每个人都仿佛是一道光、一个火把,一个参与历史书写并将其传递下去的人。
延安,一座英雄的城市,这座昔日的西北边陲小城,成为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起点,正如《再回延安》剧里红旗班班长姜远贵所描述的那束光,变成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陕北腰鼓奏出雄浑的凯歌,黄河奔涌着流过这片英雄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将永远铭记黄土高坡上那抹鲜亮的红。
四八烈士陵园
走入四八烈士陵园,汉白玉纪念碑映入眼帘。碑文中沉重的文字将队员们代入回当年革命先烈为和平解放英勇牺牲的悲壮画面,队员们认真阅读完碑文后,无一不深受感触,被先烈崇高的革命精神所震撼。“噩耗传来,举国震惊,四海同悲。全国各地迅速掀起声势浩大的悼英烈、反内战、要和平之新浪潮”。碑身镌刻着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怀着悲痛的心情,队员们通过肃静默哀来寄托对先烈真挚的哀思。
王若飞、博古、叶挺、张思德……一个个英烈名字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段红色的传奇故事,坚持人民和平民主事业而牺牲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旗帜,用血肉筑起了长城,用生命换来了胜利。队员们通过祭奠先烈来表达对先烈崇高的敬意,同时用内心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并会用实践不断赓续精神血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12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