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温抗日历史,牢记民族使命,安徽会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赴红色基地“红色文化寻访团”实践队在聊城市六二七惨案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浩气还太虚,丹辉照清古,实践队到达纪念馆时阳光普照,正天朗气清,仿佛数百名牺牲百姓的浩然正气仍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1944年6月27日,日伪军对茌平及周围村庄进行包围,搜查抗日军民,茌平县政府立即通知群众转移,但仍有小部分百姓被围困于韩集附近,面对日伪军的逼问,百姓们不发一语,坚绝不将抗日通讯员身份供出。在危急关头,共产党员杨宪民大喊一声:“老乡们快逃啊!”一百多名群众四散奔逃,可最终没有逃过敌人的机枪的扫荡。无数的群众倒在了敌人的刺刀枪弹下,几百村民最终活下来的人屈指可数。为告慰罹难者的在天之灵,茌平县政府和当地人民建立了六二七纪念馆,纪念馆的墙壁上记录了每一位捐款者的姓名,他们有的是单位领导,有的是企业家,但占比最多的是韩集的老百姓,每年都有幸存者牵拉看望当时的乡亲。
在纪念馆的中央,亭下矗立着一座记载着日军暴行的方碑,斑驳的深色碑面犹如饱受痛苦的灵魂,历经沧桑而又坚挺依旧。庭前摆放着几座当地单位惊险的花篮,实践队员协助工作人员将其摆放妥当。鲜艳的花朵迎风摆动,望着被花束拥簇着的纪念碑亭,实践队员心中百感交集,那些在战争中受苦的无辜者,历史不会将他们抛弃,纪念馆的墙壁上镌刻着遇难者的姓名,仍有许多人来看望、纪念他们,而那些为战争添柴加薪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会消磨在岁月中,即使备有用心的人处心积虑扭曲历史,但无数研究战争历史,发掘真相的学者、为遇难者修馆纪念的政府和人民,他们对正义、对真相的发自内心的憧憬使得真相能在一代代人间传递。
图为六二七惨案纪念碑 通讯员王凤鑫摄
墙壁上挂着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原宁夏回族自治政府主席黑伯里等老革命先辈的题词。俯仰之间数十年悄然逝去,当年的幸存者也仅有一人存世,见证者的离开并不代表故事可以被恣意篡改,“百卅四口祖国儿女遭倭寇残暴屠杀,六二七日吾辈后生怎能忘海深血渊”同为中华民族的子女,
图为实践队员整理花篮 通讯员王凤鑫摄
稍后,实践队员帮助工作人员清扫纪念馆,实践队员手持竹帚,拂去细碎迷惘的尘埃,显露出淳朴沉稳的石料,馆内万籁俱寂,徒留扫帚与是赚的低低絮语,望着屋舍俨然的纪念馆,仿佛望着一个井然有序的祥和国度,而这个国度将不断发展壮大。过去,由于国力的衰弱,许多国人对祖国丧失了信心,成为卖国求荣的汉奸。在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的数量高达几百万人,倘若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定不会让日军如此猖獗。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的长河不为任何人停留,过去人的爱恨皆定格于时间的菲林中,是今人无法随意评定的,但我们却能从河中千淘万漉出经验的金沙。只有强大自身才能免受外来欺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吸取教训,牢记历史使命,坚定爱国信念,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成功的果实,为国家的兴盛、人民的幸福做贡献。(通讯员 王凤鑫)
图为实践队员清扫地面 通讯员王凤鑫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14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