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的重要要求,奋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了解双墩文化刻划符号和文字起源,探索淮河流域的文明之光,2023年7月6日至7月8日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双墩文化刻画符号与文字起源”课题研究团队到达安徽省蚌埠市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一、实地探寻刻划符号
为进一步明确实践目标和要求,更好地传承蚌埠地区的历史文化从而坚定地方文化自信。 2023年7月7日下午2点30分,实践团队到达蚌埠双墩遗址(含双墩春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并同该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汪朝中先生、管理处公园(项目)管理科科长邵立波先生、管理处公园(项目)管理科科员秦金娇女士等人就双墩遗址文化开展调研交流,并参加了调研座谈会。
图为实践队在座谈会中 通讯员 赵睿摄
会上,汪朝中书记首先致辞,他对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一行表示了热烈欢迎。他详细地介绍了双墩遗址的发展历史、管理处工作人员组成以及双墩遗址公园未来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实践团队成员杨文涛同学随后对团队本次活动的活动背景、活动流程、调研结果展示和拟取得的成果规划进行了PPT汇报。汇报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李子涵、项武妍、郭雨田同学相继向汪书记等工作人员就双墩文化研究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采访。汪书记等工作人员高度评价了本实践团队的相关问题,并对相关问题逐一进行解释,团队各成员对汪书记等人的回答表示赞同。座谈会的最后,本团队成员张卓群对本次实践活动表达了衷心的祝愿并代表团队全体成员做出相关承诺。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杨文涛进行前期调研成果汇报 通讯员 赵睿 摄
座谈会结束后,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带领本团队成员一同前往了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考察研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首先到达了双墩一号墓的遗址,该遗址目前为半球体。工作人员介绍说,此地为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柏的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后,工作人员与本团队成员一同在遗址公园园区内进行了游览观光,并参观了遗址博物馆的整体面貌,双方一同登上博物馆馆顶,看到了现在双墩遗址公园的总体面貌,队员们也通过本次实地调研感受双墩文化与刻划符号的魅力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双墩遗址 通讯员 张卓群 摄
二、博物馆之行
双墩遗址出土的六百余件刻划符号是本次实践所关注的重点之一。蚌埠市博物馆存有大量双墩遗址的出土文物以及资料,其中包含一些刻划符号资料。在蚌埠市博物馆,队员们看见了按刻划形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刻划符号,有象形类、几何类和其他类三种形态。象形类符号包括猪、鱼之类动物、植物等种类;几何类符号包括弧线、方框、三角、圆圈、勾、叉、直线等种类;其他类符号多数是残件或结构形态不规则的一些符号。队员们还在“七千年前的微笑”专题展厅里,看见了一个拳头大的陶塑人面像,7300年的岁月不减她的风采,而今,她被珍藏在蚌埠市博物馆的展窗里,成为镇馆之宝。这抹来自7300年前的微笑,穿越时空,神秘而令人向往。
图为实践团队听讲解员讲解文物 通讯员 李子涵 摄
三、调研实践
队员们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调研形式,线上调查形式为问卷调查,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性、实时性,结合调查主题编制并发放调查问卷,向广大互联网平台用户收集数据,确保数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代表性,为进一步的分析奠定基础。在实地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开展了线下调查,线下调查形式为采访调查。队员们对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参观人员进行了随机采访,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采访内容,填补线上调查缺乏的灵活性。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沈骏熙进行线下问卷调查 通讯员 丁怡 摄
调查结束后,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张萌老师表示,本次社会实践是探寻蚌埠双墩文化遗址及刻划符号资料,通过数据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以推动科学阐释中国早期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地方文化自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团队负责人丁怡同学表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追溯历史,触摸史前文化的碎片,大力弘扬了古文字文化、传承了蚌埠历史文化以及坚定了地方文化自信。
经过此次实地走访学习,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感受到了距今7300年前的刻划符号的魅力,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升了文化自信,更让同学们立足语言、新传等专业联系实践,理解和转化所学所知,充分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用自己的过硬本领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努力推动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通讯员 丁怡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15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