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与存在的必然性,也有着共同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地区的文化的发展与否,关系着社会能否在良善的风气下发展。而将文化保护与传承下去,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探寻不同区域文化保护与发展状况,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故展开了本次多地参观调研活动。在不同范围区域内,调查小组成员各自对本区域内的独特文化进行参观与调查。
7月15日,社会实践小组成员前往浙江台州市漩门湾湿地参观。荒芜滩涂到如今的湿地广布,湿地公园的蜕变同样也伴随着文化的发展,漩门湾的玉环东海渔俗文化包含坎门花龙、延绳钓捕捞技艺、三合潭杆栏式村落遗址、坎门验潮所等文化元素,兼容了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多种文化,极大的体现了民众敢闯敢拼、包容博大的精神内涵。
(图为漩门湾湿地公园,团队成员摄)
(图为渔俗文化作品展示,团队成员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烈士与英雄。7月26日,社会实践小组成员参观了浙江温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体悟了上个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民族气节。温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展览分为4部分15个专题,利用图片300多幅与场景复原、半景画、幻影成像等现代成列手段,生动展现浙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史,彰显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谱系的重要部分,正是因为拥有了革命文化,一代一代中华儿女才能够赓续火种,砥砺前行。
(图为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团队成员摄)
实践小组成员于7月28日赴镇江茅山进行参观调查。茅山,原名句曲山,又名地肺山、冈山,因西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结庵修道而得名,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 ”之誉和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称。茅山的文化底蕴不仅来自于道教文化,还来源于墨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元化的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茅山道教文化,《抱朴子》《抱朴子·内篇》等关于道教宗教哲学和神仙道教理论框架的重要著作,便著成于此。玉晨观、古炼丹院(今下泊宫)也皆坐落于此,这些道观和著作,皆是茅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上清宫墰”道观,团队成员摄)
为期十五天的实践活动结束后,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利用线上会议的方式展开讨论,分析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讨论主要集中于城市规划挑战文化景点修复与保护问题、文化过度商业化和未能充分开发问题、修复技术亟待提高问题以及群众对于文化的熟悉程度和接受意愿不一致这四个方面。社会实践团队同时也进行了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讨论,尽自己与自己本身专业的知识所能来提出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见解。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独特性,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促进文化的真正保护与发展。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也并非是单独一个群体的事情,唯有聚沙成塔,凝聚各地共识,才能真正的促进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万般文化,与此共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15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