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举旗宣传团赴凤阳临淮关老镇实践活动
2023年7月17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1网络工程班孙荟同学前往凤阳临淮关古镇实施实践活动。
志愿者来到一个地处濠河与淮河交汇处的千年古镇,凤阳县临淮关镇,古称濠州,为历史通衢要地,是安徽省四大历史名镇之一,早在尧舜时期即为涂山氏国,以后历代统治者都在临淮建州设府。 这一路上,志愿者看到昔日的临淮关老街有古盐道的关隘,古桥、古码头、古城为老街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如今临淮关老街留有濠水入淮处的广运桥遗址和至今仍在使用的淮宁桥。
路上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小卖部的老板向志愿者介绍了两个桥,广运桥俗称吊桥,在临淮县涂山门外,即今临淮濠梁桥东北,濠水入淮口上。清乾隆年间,知县郑时庆重修,自西向东横跨濠水此桥古为(北)京(南)京驿道重要桥梁,来往官员差役,旅人商贾,终年川流不息。民国初期,合(肥)蚌(埠)公路曾一度经由此桥。当时桥面为平铺石条,下以铁轨做梁,后毁于战火,仅存两边桥台。不久,改用木板铺面,以便行人。一九六三年秋,山洪爆发,桥被冲塌。后于南侧建一临时便桥,以通行人。一九六八年七月,开工修筑濠河桥,到一九六九年五月竣工。就是现在中心街濠水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拱形桥。旧广运桥残址,依稀可见。 随后,志愿者走到淮宁桥,路边的村民向志愿者诉说了淮宁桥的改名史张大爷告诉志愿者,淮宁桥,临淮马滩西端的新桥沟,此处原为西土坝淮水泛滥,明正德守备太监阎瑄命僧人唐道雄募捐建桥。古称“淮宁桥”,原名阎公桥。嘉靖三十四年淮水冲倒,万历四年知县郑之亮创建船桥,名“广惠桥”,后又经地方捐款,复命道人吴宾劝募,创建石桥,改名“弘济桥”。至万历戊申年六月十五日夜,山水流涌,将桥沖没,片石无存。后经当地人梅贤与道人郭万善募化,计费五万三千金,重建大桥,五孔。壬子年公元1612年工竣改名淮宁桥。据老人谈在桥栏南东南角一块石刻,刻的是“张良进履图”,石刻面对北,据传是与江苏下邳圮桥相对之义。并传闻苏东坡二次被贬谪,路经濠上,曾感叹道:“圮上从来一编足,濠梁空腹五车多”。后人修此桥时,便采用此意立此石刻。因而地方人又有桥上庙之传说。此桥工程坚固,四百多年来,历经洪水冲涮,仍安然无姜。当年桥孔高大,三条桅大船能从桥下通过。这是本镇仅存的一座古代桥梁。 解放后,旧城还剩有一个西门洞即涂山门、一个鼓楼洞,后因街道开宽和铁路建双道,两处城门洞先后被拆除。淮水落枯时在广运桥以东的薄岸下面可以看到临淮关城旧墙根基。因被地主拆用,现在地面上已很少见到古时城墙的遗迹了。现城地址依稀可辩,内外有府、县城
隍庙遗址以及大关、小城头、县署街、西关、小东关、大东关、城里、南关等,还保留古时的名称。
岁月洗礼,时代变迁,志愿者采访当地居民了解到现临淮关镇是淮河航运的重要关口和物流集散中心,镇港口日吞吐货物近三千吨,凤阳火车站设在镇内,可北上首都,南接南京,是凤阳县重要的工业和商业重镇。
临淮关老街目前的大多老建筑刻满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印记。老街之前饱受水灾,很多老房子至今还留有被洪水侵蚀的伤痕。印象最深的是,街巷拐角几间宽敞的老式公厕上四个红色的字很是醒目。惊叹于几十年前临淮关就已增加了对公用设施的建设与规划 徜徉老街斑驳的石板路上,小巷蜿蜒,块石垒筑,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悠长。如今古镇遗留着一些旧时的地名和几条石板路,还有濠水入淮处的广运桥遗址和至今仍在使用的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淮宁桥。庄子钓鱼的观鱼台、皇庙附近的戚继光点将台、连结淮河两岸的浮桥、唐玄宗在闻贤门内建造的开元寺、南华楼、马滩街上的濠梁驿站……这些残留的历史遗迹,虽已难再现昔日的繁华,但都真实记录着这个千年古镇辉煌的过往。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水陆交通的变化,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曾经十分繁华的沿江的西大街,如今有些冷清。青砖上的绿植、三三两两的石狮、挂在树上的柿子,让暮年的老街一时显得不那么孤寂。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21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