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团中央“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实施方案,我参加所在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主要通过分类垃圾,节约环保,来响应我国的“双碳”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新时代青年环保榜样。此外,我还学习阅读相关的理论制度,了解垃圾分类制度的变迁。垃圾分类作为关乎民生福祉的系统性工程,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社区中每个成员,我们可以推进周边环境的环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着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提高,商品种类和数量也日渐丰富,这也导致城市生活垃圾量呈上升趋势。如果垃圾数量达到城市所能承受的上限,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等问题,甚至会引起社会矛盾,这也体现了我们必须对生活垃圾实施分类管理,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围城”的现象。通过垃圾分类,让我所在的社区变得更加美好。
我国垃圾分类政策可以追溯到新中国刚成立时,当时并未有“垃圾分类”这一概念,而是以“卖钱”和“不卖钱”为界定标准,垃圾分类的实践已经开始。1957年,《北京日报》发表的文章《垃圾要分类收集》正式提出“垃圾分类”概念,从界定标准也可以看出这时的垃圾分类以经济为导向。20世纪90年代后,垃圾分类开始显现出环保导向,主要是以鼓励和人们自愿选择的方式推进垃圾分类,硬件上提供垃圾桶、垃圾袋、建设垃圾处理设施,软件上近几年一些城市也开始创新垃圾分类模式,比如上海的“绿色账户模式”、南京的“尧化模式”。但由于缺乏强制性约束,鼓励与自愿型的垃圾分类治理收效甚微。
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垃圾强制分类的紧迫性越来越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力争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的示范城市。由此,我国垃圾分类治理开启了“自愿选择型时代”到“强制执行型时代”的转变,这是我国垃圾分类治理制度的重大历史性跨越。
在活动中,科学的运用一些研究方法,不仅能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还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通过百度百科等网站,我查询到有关垃圾分类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汇总。二是实地考察,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我参加了社区的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情况感受到人们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在活动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快乐。
合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于我国城市环境治理而言非常关键,但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社区中的居民们已经慢慢养成了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即使在没有志愿者值守的时间段,大多数业主也能做到自觉、正确投放。社区还通过电子媒介、现场活动等向社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以及利用电子屏、宣传海报、告居民书等形式,营造开展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垃圾分类无法一日功成,久久为功方能形成长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23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