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挖掘温州鼓词蕴含的价值,“武汉大学赴浙江省温州市鼓词实践队”依托于武汉大学“学习践行二十大”专项社会实践立项,寻访温州鼓词牛筋琴制作传人、弹唱人,采访村民市民,了解鼓词磁带借阅情况,挖掘温州鼓词传承现状和红色典型。
一、温州鼓词的历史
温州所在,古称为瓯,同越地一道则被称为瓯越。瓯越依山傍水,其文化亦融山文化与海文化为一体,又因自古以来大大小小的南迁影响,瓯越人的创造也自然体现出融合性来。对部分温州人而言,最可代表其融合性特质者,当属温州戏曲;而温州戏曲中最具代表性者,又莫过于南戏和温州鼓词。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温州鼓词,又称“瞽词”“盲词”,在古代是仅由一个艺人演绎的说唱文学,唱词老师须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并仅靠语言和少量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整个故事。
而温州鼓词的起源仍有争议,除宋代说外,鼓词起源亦有明代说及清代说。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清代,鼓词的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峰,相传在光绪年间,温州平阳县有名为彭仙的艺人首创了牛筋琴,使得鼓词的音乐得到丰富,又有传闻平阳鳌江郑家墩艺人陈昌牌首创牛筋琴,以牛筋来奏出宫商角徵羽五音,进一步增强鼓词的表现力,其人也因其唱腔同琴艺结合得生动,而被称为“天下一”。鼓词渐渐地向如今的表演形式趋近。
二、实践过程
实践队成员通过拜访牛筋琴制作手艺人、采访瑞安图书馆采编室工作人员、聆听鼓词演出并采访词师和鼓词馆工作人员、街头采访等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温州鼓词的历史和发展,把握了温州当地不同年龄段群众对温州鼓词的看法。
三、问卷结果
同时,实践队进行了以“温州鼓词在青年集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共回收92份有效问卷。被调查者学历超九成为本科生。温州本地人近七成。其中听说过温州鼓词的有64.13%,部分温州本地人对温州鼓词也是陌生的;而听说过温州鼓词的人也基本上表示了解程度并不高。听说过温州鼓词的人在面对“您认为温州鼓词能否得到大部分青年的接受与认同?”这一问题时,答“否”的人数为答“是”人数的两倍,体现出大部分青年对温州鼓词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当然,温州鼓词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在青年群体中还是存在一定优势的,如独特的唱腔、丰富的历史底蕴、有趣的读本和富有韵律的音乐等。而劣势则包括仅靠方言演唱、陈旧的读本、故事节奏过慢和音乐曲调单调乏味等。其实现在的青年人对许多民俗活动的了解都并不足够,如京剧、昆曲等,被调查者中只有六成左右的人表示了解过。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针对民俗活动的保护和创新是有必要的,大家的建议围绕着“媒体宣传”“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等展开。
习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继续源远流长。
温州鼓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更是温州特有的文化宝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润泽一方文化,依托于“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的瓯语,立足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温州鼓词自诞生起就带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成为温州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哺着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继而演化成一个文化纽带,继承古意,开创温州文化的新未来。
但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改变,温州鼓词也遇到了一些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曲艺后备人才短缺、受众范围小、受众年龄偏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温州鼓词的继承和发扬,各方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历史发展的时序变化中把握文化创新的“时”,在国家和社会的系列发展中把握文化创新的“势”,不忘本来,开拓未来,续谱温州鼓词的时代华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24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