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网常州7月22日电(通讯员 张春晗)
6月27日,为积极响应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号召,常州工学院“寻访非遗文化-留青竹刻”实践小队来到了常州白氏留青竹刻馆展开调研。
留青竹刻发展史
留青竹刻,是汉族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白士风、徐素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竹刻名家,将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推向历史的新高度,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白氏留青竹刻
到达常州白氏留青竹刻馆,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竹刻,墙上还挂有白雪飞女士的介绍,白雪飞女士的孙子正在做着竹刻,认真而严谨。通过白雪飞女士得知,白氏留青竹刻比起徐氏更胜在实,白雪飞女士的父亲白士风先生是擅刻花鸟和人物的高手,他刻的梅花,主干苍劲,老枝斑驳,花瓣柔纤,花蕊细微,似乎沁出淡淡花香,大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真境、妙境。他刻的鸟儿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羽毛丰满且特有立体感,细微处丝丝缕缕,清晰可见,触手可摸。其真、其实、其活,让人倾倒,让人赞叹。花鸟如此,人物亦然。白士风先生所刻《春风》,有一对放牛娃,一个老练,神态自若;一个胆怯,其状呆板,两个人物神情皆真切、实在,如同生活中的真人。白士风先生的留青艺术之所以称为常州大家,乃至中华大家,是社会公认的,也是全国名家推崇而有定论的。
图为留青竹刻工作室的介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凯迪 摄
竹刻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白雪飞女士提到,留青竹刻的发展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如今已成为一门精湛的工艺美术形式,它广阔的发展前景被世人所瞩目,这在当今众多生存艰难的民间工艺美术中是罕见的。留青作为竹刻的一种,虽是“小器”,但却需要精雕细琢,很多优秀的竹刻艺人不仅要具备熟稔的刀工技法,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书法和绘画的基本功。例如徐素白、白士风、白坚仁、徐秉言、先生等常州竹刻艺人都十分重视学习,徐素白之子徐秉言每刻一幅作品时必先仔细构思,做到对画面的布局胸有成竹。在把握整体风格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情趣进行雕刻,因此所刻的作品布局丰满而有层次,主题突出兼具形象生动的极佳效果并把古画的风骨结合进画面中,把书法的意蕴融入到竹刻中,使自己的竹刻工艺品更具文化内涵。然而,常州留青竹刻的创作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例如缺乏内容上的创新和突破,题材大都比较趋近于国画,很少涉及其他方面内容。竹刻艺人在提高自身的艺术造诣之外,还可以围绕常州留青竹刻不断的进行产业拓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迎合当代的文化思潮,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其适应和生存能力。在内容上,可以尝试多种题材,而不仅仅是国画中常见的诸如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的书画。时代不同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改变一些以传统为上的思想,增加更多的原创内容,用传统的表现手法反映现代生活,并不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常州留青竹刻当下面临的挑战
当问到白雪飞女士留青竹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面临的种种困难时,她说大约有四个原因。造物的价值观的改变,常州留青竹刻的造物价值取向在今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传统手工艺人的缺失,常州留青竹刻目前在技艺传承方面面临着严重的传承人才匮乏问题,传承人是守住民族技艺的核心,也对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社会不加大对技艺传承人和创作者的保护和物质扶持,常州留青竹刻在技艺传承人流失方面会越来越严重;传统工艺流失,前面提到的非遗传承人的严重缺失对传统工艺的流失也造成直接性影响,从事留青竹刻的人越来越少,并且趋向于老龄化,导致传承主体为极少数的权威人士;社会多元文化冲击,如今大部分人都迷失在大数据的网络环境下,沉迷数码产品中的新鲜事物,对枯燥繁琐的手工艺无法产生兴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29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