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艺术,指尖非遗——王飞:成为大师的二十五年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丰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3年7月15日,长安大学“共护非遗万丈湖,同助百年乡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河南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专访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飞老师。了解剪纸工具、技艺及王飞老师个人的学习与传承经历。
缘起乡村细琢磨
剪纸,是一种古老又年轻的艺术。磨刀,是剪纸的第一步。要怎样才算是磨出了一把好的刻刀?由于剪纸所用纸的特殊性,温软柔韧却易断,刀必须薄且锋利,而越薄的刀就越容易折断,当铁变成刚,其韧性就大大增强。磨刀石存着温润的水,铁片与石头摩擦,嚓嚓声平稳整齐,当铁片被烧得通红,淬入冷水,百炼成钢。王飞老师剪纸生涯的前十五年一如磨刀一般,重复历练着,学习着,在磨刀石上打磨着,变精变细,在火上炙烤着,火热的心加速跳动,也被现实泼过冷水,封闭着,把自己封闭在剪纸中。他出生在“数家祈福来浇奠,剪纸糊灯作上元”的一个村子中,旧时的民俗被保留着,剪纸是家中女眷都会的手艺活,随处可见,刺绣的绣样、节日的装饰、衣物的纹样还有闲暇时的消遣。奶奶坐在门槛旁教他怎么用剪刀,怎样把脑子里的图画呈现在纸上。从幼时起,剪纸便在他心中扎根。到了上学的年纪,老师同学经常在他的课本里发现一幅幅或大或小的剪纸,“有时候脑子里有了想法,就随手拿起手边有的工具剪一幅,剪完就夹课本里,不知不觉课本就厚了一沓。”在他的学生时代,剪纸也还只是作为爱好存在,和村子里其他会这项手艺的人没什么两样。转机出现在他初二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同学去龙门石窟玩时,一个外国人对他的剪纸作品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愿意用五元购买一幅。这对于当时的王飞来说,五元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这给了他莫大的激励,此后,他便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剪纸上。他逐渐长大成年,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而仅靠剪纸,是远远不足以负担他的开销的。他那颗火热的心一下子被淬入了冷水中,除了滋滋的吃痛声,他发不出任何一点声响。理想与现实争斗着,他消沉了一阵子。
图为王飞老师的剪纸作品
远赴四海学艺精
他将自己与外界隔绝,一时间找不到解决办法。只有剪纸能救他。他日日将自己锁在屋中,用笔描着,用刀刻着,他到了第一个瓶颈期。他发现,有很多精细的部分,他完成不了也找不到头绪寻不到章法。爱好日日催促,他踏上了学艺之路。而剪纸第二步选纸也如学艺一样,灵活却有经脉。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纸张适用不同的题材和应用场合,不同派别的技艺也有其特色,那不同派别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呢?王飞去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寻找不同流派的剪纸大师们,向他们请教学习。几年的奔波,他的技艺逐渐精进,而“在路上”的经历又为他今后的创作积累了独特而又广泛的素材。那时正处于二十世纪初期,国家及社会各界对于民间手艺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很感谢国家的政策,让我看到了很大的希望,让我知道这件事不止有我们手艺人在坚持。”此后,剪纸态势一路向好。在吸收了各地大师们的技艺并将其内化融合后,王飞开始复刻剪纸名作。在剪刀与纸张的摩擦声中,他听见剪纸名家创作的心声,在一刀一刀划下的刻痕里,他看见纸中人物逐渐有了性格与喜怒。在与大师和纸中人物的一次次交谈中,他想要自己创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可是却不能,他遇到了第二次瓶颈。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摩王飞老师进行剪纸创作的过程
凝心聚力青胜蓝
“我能复刻复杂的难度很高的作品,可是我只能复刻,我做不出自己的东西来,这令我很痛苦。”王飞整日苦思,却还是摆脱不了他人的影子,他想要原创,想要一个只刻着自己名字的作品。刻刀的角度,剪刀的轻重,纸张的特点,每一项都有着无数的变量,每一种组合都有着不同的韵味,把技法特点与作品主题、人物神韵完美匹配,便是剪纸的灵魂一步,作品表现。为了能有自己的原创作品,王飞开始了第二次闭关,他翻阅书籍、纪录片,整日坐在桌前,研究每一种组合所体现的特点,一次次的尝试与推翻,从传统故事到神话,从北派剪纸的厚重磅礴到南派的细腻温和,他无不尝试。终于,《洛神赋图》出世,凝结了他的成长过程与心血,并凭此斩获各大奖项。此后,他创作了一系列代表河洛文化的剪纸作品,在2020年,被评为“河洛大工匠”,他的作品被社会各界人士收藏,主持人、导演、老师等。至此,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博采众家之长,既有南派剪纸的细腻,也有北派剪纸的厚重,千剪不断,万刻不乱,细如发丝,壮如波澜。
今天,王飞老师坐在我们对面,像朋友一样与我们交谈,讲着那些他或喜悦或苦难的日子,眉间嘴角都是释然与自在,一如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图为王飞老师接受实践队的采访,并诉说他与剪纸的故事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王飞老师的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31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