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总书记的步伐,系统调研黄河迁建下的社区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助力黄河沿岸乡村振兴,7月20日,山东理工大学“齐稷社工”实践调研团来到东营市董集镇杨庙社区走访调研。这次实践之行旨在重温杨庙社区的发展历程,体会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换来的温馨岁月,让同学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入南展史馆,体会杨庙迁建艰辛
“搬离家园保胜利,为祖国加油,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代坚守……”这首《南展颂》不仅是杨庙社区的社区歌曲,还记录了杨庙社区几次搬迁的艰辛历史。实践团成员看到了当年建造黄河南展大堤的老图片,筑大堤、修涵闸、建房舍,工程量大、工程战线长、物资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难倒我们的人民。党的正确领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撑起了人民的精神脊梁。党员干部当先,党员责任最大。南展工程牢牢依靠基层党组织坚强堡垒作用,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带领
群众坚持奋斗,终于建成了生态宜居、和美和谐的幸福社区。五十年沧海桑田,黄河岸边党旗正红;五十载风雨同舟,党建引领南展蝶变。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讲解员介绍杨庙社区历史变 通讯员王艺臻摄)
南展宽工程的建设保障了沿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了工农业发展、改善了展区的生产条件,是真正利民的好工程,南展人民也为黄河防汛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半个世纪,三代人,一方承载着党组织带领群众栉风沐雨、战天斗地的热土,一段见证了党员带头舍小家顾大家、共奔小康的岁月。忆苦思甜,举旗定向。五十年前,党员引领群众紧随,上房台、守大堤,保入海口一方安宁。进入新时代,党组织的关怀如甘霖润民心,建社区、住楼房,阔步迈入全面小康,党群齐心书写新奋斗、新生活的壮丽篇章。党和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不止杨庙社区的居民值得怀念,作为大学生也要时刻记在心中,勤奋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初踏社区,实地走访观新居
实践团跟随讲解员来到社区里面进行实地走访,近距离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成就。在杨庙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不是一句空话。“符合条件的居民都可以到社区开办的幸福食堂享用一荤一素的温暖午餐。”社区工作人员说。据了解,杨庙社区成立了高标准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套便民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之家等。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走进幸福食堂,发现饭菜有荤有素,菜谱每天都不一样。据了解该餐厅主要为60岁以上的孤寡困难老人开放,只需一元钱就可以享受由政府补贴的营养午餐。不少老人很早就来到餐厅了,团队成员徐一康问道:“为什么老人们不到11点就来坐在这了?”工作人员说道:“有的老人10点就来了,老人们在家没有什么事情,这里环境好,也凉快,还能聚在一起唠唠嗑,少了许多孤独。”这种“幸福食堂”让社区老人能就近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的同时,减少了孤独感,真正做到共筑幸福滩区梦。
(实践团拍摄的幸福食堂的展板 通讯员王艺臻 摄)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杨庙社区自搬迁以来,不断谋求发展致富之路。用“小资源”撬动“大发展”,用“新资源”引领“新业态”,努力探索党建统领幸福家园建设的东营
因地制宜,开创振兴之旅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讲解员说:杨庙社区按照产销一体、农旅融合的理念,稳固农业基础。立足沿黄土质特点,建立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共存的多元化生产体系,发展网纹瓜、西瓜、蜜薯等特色果蔬种植,培育“黄河沙土”“锦土银果”等农品品牌。发展农村电商、休闲采摘、乡村研学游等新业态,推进融合发展。2021年,各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52元。杨庙社区因地制宜发挥黄河地理优势,稳中求进打造特色品牌农业,不仅促进了黄河地区产业的发展,也为农民致富提供了发展渠道。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通过对当地居民的采访,发现他们每当提起这些光辉历程时,嘴角不由得上扬。困难是暂时的,幸福是长久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老人交谈 通讯员王艺臻 摄)
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初步了解到杨庙社区是如何告别“黄河滩”、奔向“幸福河”的成功历程,感受到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农民富足的“安居梦”“小康梦”的逐步实现,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调研工作的开展为团队挖掘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黄河滩区社区改造的“杨庙经验”,为学习黄河滩区社区治理经验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不断激励着队员们未来扎根基层,将小我融入大我,有效引领和帮助实践团队队员上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
实践团队成员表示必定会将此次社会实践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汲取社会实践的经验,锻炼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本事,全力以赴、勇往直前,勤奋学习,努力在未来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图为实践团于总书记讲话处合影 通讯员王艺臻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38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