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0日,为切实践行“知行合一”的校训,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扎根稻田旅,寻觅非遗行”实践团来到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进行实地走访与调研。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梯田绵延而上,夏日的暖风中夹杂的是稻谷的香味”这是我对何家岩的第一映像。俯身便可触摸到的稻穗,我们以前会认为:这是乡村的标志,每一座村庄都有这样的景色,无甚新奇,以致于我们吃饭的时候碗中剩下过多的米饭,也不会觉得心疼与浪费。但当我们真正挽上裤腿,行走在田埂上,切身了解到“中国唯一的360度梯田景观”、“花田贡米”品牌优势后是每一户农民的艰辛与不易,才真正体会到何为“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用当地农户何叔叔的话来说“每一株稻谷都是我每天细心照顾长起来的,是我的全部心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农户就稻米的播种及生长条件进行沟通交流 通讯员 范子逸 摄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万亩稻田背后的幸苦,我们带领当地的留守儿童们开展了一堂主题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支教课堂。我们或许未曾体验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也不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怎样的苦涩与心酸。但是,却可以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去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爱粮节粮的优秀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师范生专业技能,通过新颖生动的讲课方式让孩子们在课堂教育中懂得“粒粒皆幸苦”的不易与艰辛,在思想上崇尚勤俭节约、以节约粮食为荣,铺张浪费为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我们是新时代青年,没有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难,没有体验过农民阿伯为了田里稻米生长发愁,食难咽寝难安的日子;也没有经历过顶着暴雨、烈日,抢救稻谷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代与生活,让我们能够认真专注于学业,有更多能够施展自身才干的舞台。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用实际行动回馈于祖国与社会。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宣讲 通讯员 谭婉婷 摄
除了探寻稻米文化外,我在当地还接触到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苗绣。苗绣也被称为“彩线绣成的史诗,穿在身上的图腾”。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凭借创绣娘的想象和情感自由倾泻,便能让桃花、梅花、牡丹花、山水江河共存,一个个单独的图案巧妙组合成一个丰满的绣品,美观大方。摆放在绣娘身旁的苗绣成品让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在心中赞叹:阿姨们的手真巧!在拿起针线主动尝试苗绣的工艺制作的过程中,孔雀蓝的细线在布面上下穿行,走线、换手等动作在我的手里变得举步维艰,再转向门口的绣娘们,只见她们倚坐在竹椅上,一手拿针线,一手捏住布面,拉着线的针儿在布面上进进出出,仿佛缝纫机一般轻柔无比,还时不时的与我们攀谈。穿线时的生疏、拿针时的手抖都让我渐渐明晰:苗绣的传承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像非遗文化的传承也不是仅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就可以实现。绣娘们正是将她们的执着汇聚在一起,将非遗的生命之树呈现在大众面前。让大众透过苗绣看到了东方的世界美、东方的传统美、东方的时尚美。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绣娘的指导下体验苗绣 通讯员 谭婉婷 摄
万亩梯田的壮观,风格迥异的苗绣,都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作为青年我们应该深耕文化沃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固筑文化堤坝,加强文化自信,同时充分运用自身专技能去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中,不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还是体验苗绣文化,我们当代青年都应当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乡村文化的传播,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记录好本次实践活动,挖掘好与振兴相关的所需条件,传承好当地文化;一技一人便是一生,一针一线绣尽人生,希望在我们的倡导与宣传下苗绣的非遗工艺能有更多人欣赏,有更多的非遗爱好者们能够齐聚于此,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让更多人发现这片酉阳深处的世外“桃花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40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