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自我适应能力
适应社会新情境的能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教师首先要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向传统教育的挑战。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教育改革家。其次要适应面向社会的新要求。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已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封闭局面,因此,教师要不断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2、充分了解自我,客观评价、悦纳自我
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具有正确的认知观念和自我意识,热爱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对工作有执着的追求,心理轻松愉快”。而很多教师正是由于自我认知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才引发诸多心理障碍,甚至演变成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处理好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关系、正确评价自我。要看到自我的长处与优势,不过分顾及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的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自身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自信,不自卑,不悲观,不厌世,不随波逐流。当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省,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不至于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只有具备较为清醒的自我意识,才能坦然面对现实。
3、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保护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承受力
教师向来十分注重专业水平而忽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教师要强化角色意识,理解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正确对待工作中发生的角色冲突,把来自自身、家庭、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化为内在的动力。
同时,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采取适合的手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包括(1)增强自控能力,控制由挫折引起的情绪波动,不急躁,不消沉,改变不良心境,学习和掌握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抑制、自我激励等方法,在学生面前始终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愉快乐观、发奋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影响学生。(2)合理渲泄。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感染学生,但如果在课堂外,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身份,谊泄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妨多找亲朋好友谈谈心,减轻精神压力,解除心中的疙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41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