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夏天一起来啦!七月黄昏总泛起火烧云的停候,偶尔有风袭来,流连此地颜色正好,小路狭长传来谁的呼唤,袅袅炊烟也带着暖。2023年7月,玉溪师范学院圆梦工程“月华流照”团队前往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开展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悠悠夏日,蝉鸣归心。这个七月,我们收集了许多夏天的碎片,这个七月,我们讨论了很多夏日梦想。带上一身的行囊,满满两箱的物资,整装待发的六个人用录像记录下了我们出发的前一刻:“春和,我们来啦!”当车下了高速缓缓驶入春和的途中,景色如其名,大片绿油油的田地一块连着一块,一派至若春和景明的景象,和司机打听得知也是一个特色美食丰富的地方。越看路边风景越觉得安逸、祥和、质朴,不急不躁的幸福慢慢显露在上扬的嘴角。就此开启了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这是我大一完结的一年,也是我参加“暑期三下乡”的第一年,更是我担任志愿团队长的第一年。
在春和的第一个早晨,阳光洒满前往教室的路上,这样的七月,在绿野的光斑上跳跃,带来了春和专属的暖意。我们在春和提前考察的时候就发现,上课地点的设施远超我们的预期,足以看出当地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对于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仍是值得关注的地方,驻扎乡村,增进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照亮农村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盲区,便是玉溪师范学院“月华流照”志愿团来到春和的使命。
在家长接送的时候我们发现,乡村的孩子们大多数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肆意生长,乡间的质朴在为孩子挡住城市浮华的同时也遮挡住了他们望向星空的目光,宣传的闭塞和资源的有限让他们很难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再加上复杂的网络环境与良莠不齐的信息,更是让孩子们面对相关传统文化的网络争议中难以分辨清楚。
7月22日,作为“元宵节”传统节日课程的主教,这是我第一次面对二十多个孩子去授课。还没开始授课,刚打开第一张幻灯片,就有三两个学生冲过来我身边,一个学生问:“小王老师,待会儿是要上元宵节吗?”“逃跑的汤圆!待会肯定是上元宵节的。”另一个学生回答到。“我们赶快坐好吧,快上课啦!”还有一个学生提醒他们。小朋友的活力和好奇心感染着我,带着好心情开启上午的课程“上课啦!小朋友们。”
图为“元宵节”节日主题课上当天志愿团主教和孩子们讨论元宵的习俗。玉溪师范学院孙路亚 摄
在元宵诗朗诵环节,学习了“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泪湿春衫袖。”学生们齐刷刷的声音是对我的一种正面回馈,是一种幸福。在互动中我发出提问“最后一句的‘春衫’,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呀?”有好几个小朋友举手,我看到第一个举手的是一个男生,他说:“是春天穿的衣服!”我说:“按照我们现在的常识,确实很容易理解成春天的衣服,但是在这首诗里,它指的是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小朋友们都很配合地说:“原来如此呀。”在我和小朋友的一次次互动中,从他们闪着光的双眼里,从一次次举起的小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播种下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七天六个节日的授课下,浇水、施肥、沐浴阳光,这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快乐的时光总是溜得很快,眨眼功夫就到了下午的手工课——“做花灯和汤圆”。赏花灯、吃汤圆是元宵习俗之一。把节日中的习俗带到课堂上,和学生们在实践中找到兴趣,知行合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做花灯时,步骤繁琐但小朋友们不轻易放弃,围坐在六位志愿团老师旁,绕一绕,绑一绑,生怕漏了哪一步
不停地发问:“小王老师,接下来呢?”“小王老师,小王老师,下一步是什么呀?”;做汤圆时,演示了基本的步骤之后,迎来了学生与轻黏土汤圆的头脑风暴。各式各样的汤圆活灵活现在孩子的手中。将传统习俗的元素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一一传达:有的做跳舞的汤圆小人,有的做汤圆版雪王和红小豆,有的做公主风,还有的……此刻,只感觉乡间夏风微凉,我和孩子们都在沿着田野找太阳。
图为“元宵节”节日主题课的小组制作轻黏土汤圆环节。玉溪师范学院 李思雨 摄
图为“元宵节”节日主题课的制作花灯环节,当天主教在教孩子们帮花灯框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潇 摄
离别的钟声不知不觉已经敲响。在这六天里我们都在一同成长,从和学生相处中不断总结、丰富自己的经验。时不时就能收到小朋友的手工小礼物:折纸、剪纸、书法写的油纸伞……这些手工课都有开展过,在课堂上的所学在渐渐走入孩子们生活,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中。随着车轮慢慢转动,窗外的风景也逐渐模糊,不知是加快了车速,还是离别情绪的上涌。七天的实践或许是短暂的,但“月华流照”志愿团在春和孩子心中埋下的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总有一天会沿着田野找太阳,朝着光亮,结出希望。春和是我们的第一站,但绝对不是最后一站。而我,也将去往下一站了。(通讯员 王偲颖)
图为最后一天展演结束后,“月华流照”志愿团成员、家长和孩子们的大合照。玉溪师范学院 孙路亚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47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