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青岛8月11日电(通讯员 徐茜)
为践行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红鲁实践队开展了“游千年古郡,承粉条工艺”社会实践活动。3月11日,实践队员前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营后村,采访了琅琊粉条手工艺传承人刘中明。
在进行采访、调研前,实践队员在网上提前了解了琅琊粉条的背景、制作工艺,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对接下来采访的问题进行汇总。
活动伊始,实践队来到有着“千年古郡”美称的琅琊镇,在征得琅琊粉条手工艺传承人刘中明的同意后对其进行采访。当问到是什么原因促使当地村民申请琅琊手工艺粉条为黄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刘中明表示,流传了这么多年的手艺断了实在可惜,于是他和几位村民一起恢复传统,扩大制作粉条的队伍,并于2016年,琅琊粉条被评为黄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访谈过程中刘中明对于复兴琅琊粉条深有感慨,琅琊粉条面临诸多困境,比如粉条生产耗费时间太长,精力过大,村民需要从早上两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六点,原材料红薯产量日渐降低,且不易储存。
实践队在采访琅琊粉条传承人刘中明。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徐茜 供图
在此次采访中,实践队对于弘扬琅琊粉条手工艺的决心更甚。
采访完后,实践队四处走访营后村村民对于琅琊粉条手工艺传承的态度和观点。其中一位大爷表示,琅琊粉条的最大特点在于纯手工制作,口感爽滑有韧性,但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加之手工制作工艺繁琐,琅琊粉条日渐萧条,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弘扬和传承。
营后村街道。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徐茜 供图
活动最后,传承人刘中明带领实践队参观琅琊粉条的制作设备,并热情地为实践队讲解琅琊粉条手工制作的流程。
刘中明在为实践队讲解琅琊粉条制作流程。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徐茜 供图
琅琊粉条的制作必须采用新鲜的红薯淀粉,因此其具有季节性,主要在秋分到霜降这段红薯丰收、太阳光照充足的时间。村民将收获的红薯洗净后先用石磨将红薯磨成粉,反复淘洗几遍后静置,让淀粉沉淀;然后利用太阳光照将湿淀粉晒干成可制作粉条后收集起来;后又加水将其混合成半稀半稠的淀粉浆,之后将其一层一层的铺平蒸熟,蒸好后又拿出来晾凉再用保鲜膜包裹好后放在通风处直至变硬;待全部变硬后用刨丝器将其削成细丝,如此琅琊粉条便制作完成。刘中明总结到,琅琊粉条的整个制作流程简单来说就是研磨、淘洗、沉淀、晾晒、混合、下粉、晾凉、变硬、刨丝几个步骤。
制作琅琊粉条的设备。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徐茜 供图
刘中明在讲解琅琊粉条的制作过程中,脸上洋溢着高兴,他说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取代,传统手工艺也在日渐流失,他能为传承琅琊手工艺粉条这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他感到无比自豪,同时希望能通过实践队的此次活动引起大众对于琅琊粉条的关注,能将琅琊粉条这份手工艺传承下去,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次的实践活动有助于红鲁实践队更加全面地了解琅琊手工艺粉条的现状以及其发展状况,对于如何弘扬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51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