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磨砺,在沉淀中成长
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落下帷幕,回望本次社会实践,也算收获颇丰,遂停下脚步,对过去的十天做一些总结。
华溪村地处大山深处,云雾缭绕,气候适宜,道路宽阔,蜿蜒崎岖,两旁是成片种植的木瓜,也有几株桃树生于路边,挂着小小的果实,时不时地有几辆前来避暑的旅游大巴驶过。迎着一场大雨而来,我们的故事就此开始。
支教于我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一直以来,教师这个称谓总会给我带来一种莫名的责任感,为了开展好支教活动,我们前期做足了准备,采购物资,审改PPT,设计课程。然而,乡村地区的信息并不及时和准确,到达实地后,发现真实情况与从对接人那里了解的信息相差甚远。学生流失,设备破损,教室狭小,原本的计划被全盘打乱。实践大抵就是如此,不到达实地,再多的准备和设想都可能是徒劳。
在十天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乡村地区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缺乏管理,当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开展的课程也较为单一,大多数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之中,这大概也是导致我们支教地点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但这也是当下互联网时代的通病。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有趣的课外拓展课程,或许能将他们带回正轨。孩子们的童年不该被互联网封锁在小小的手机之中,这也是我们本次支教的一个重要目标。
华溪村自习总书记视察后,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十天的时间里,我们走入了几十户农户家中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参观了华溪村作物养殖基地。农户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党员花仁君爷爷,“大块的田地被占用修成了停车场,实际上却并没有多少车辆停车”,花爷爷对于自家土地被征用发出如上感慨,我们又了解到村中修建了养老院、疗养院等养老机构。但,“哪里有人在里面养老,也就之前疫情的时候用作了隔离场所”,对于我们的提问,花爷爷的回答带着一丝不满与感叹。虽然参与合作的村民每年都能享受到不少分红,但是如何合理规划使用土地,避免成为“面子工程”,华溪村或许还需要继续优化摸索。
围绕红色文化,华溪村也下足了功夫。初心步道,初心小院,初心广场,都在记录和传承红色精神,激励华溪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据我们的了解,华溪村在抗战时期还有很多的红色事迹,但是在村内却并未发现任何宣传及记录的设施,我们试图寻找一些战争年代留下的断壁残垣,无果。整齐的街道和统一粉刷修建的房屋彰显了华溪村的发展与振兴,华溪村的振兴毋庸置疑,但当问及村民们对当地抗战故事是否了解,退役军人服务站为何关门时,得到的答案令我们感到寒心。红色文化不该只有记在书本上的语录,曾经前辈们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也应该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教让我看到了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通病,而调研则让我在感慨乡村振兴发展之快的同时,真正看到了普通老百姓们的生活状态与真实感想。也许社会实践的意义就是在这样的实地考察走访中发现隐藏的问题与不同的声音。在教学水平、教学设施不断提高之时,在蜂蜜、脆桃、脆李丰收之季,也应该停下来看看,我们是否忽视了什么,忘记了什么。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地明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沉淀。我们既要有埋头猛干的斗志,也要有静心沉淀的定力。伴着灼眼的阳光,我们的实践落下帷幕,但是教育事业不会落下帷幕,乡村振兴也不会落下帷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86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