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院通讯员:胡亦萱
恍惚间已然月上枝头,繁星满天,在阵阵蝉鸣声中与他挥别,所有的谢意与敬意皆数浓缩于那张小小的合照里。这份回忆无疑将会一直萦绕于团队成员的心间,而那伟岸的形象在往后的日子里也将作为诸位前行的标杆,屹立在众人的脑海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杨次伟(右4)、朱育民(右5)合影
杨次伟,1954年生人,出生并成长于张家界市慈利县苗市镇白龙村,是白龙村这数十年来变化与发展的见证者,亦是维系白龙村干群关系必不可少的“村贤”级人物。他曾赴石门县担任民办教师,在慈利县委与张家界市人民政府也有过任职经历,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老市长”。为百姓谋福祉、为群众办实事向来是他的行事宗旨。退休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回到这方生养自己的土地,同乡亲们一起,把村落建设得更好。
调研团队与杨次伟取得联系纯粹是意料之外。7月8日晚上,团队刚从白龙村村部准备返程,在路途中团长见到一位步履款款的优雅阿姨(后得知其为村妇联主任王满清),上前热情地打招呼并与之寒暄。在交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村里近期在组织义务劳动修缮老水井,不远处所设佳肴便是为这些村民们准备的。而被村民们簇拥着、与他们谈笑风生的,正是本篇通讯的主人公——杨次伟。
经由王主任的引荐,杨次伟与苗市镇镇长朱育民前来与团队成员亲切交谈。杨次伟表示,真正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农村;中国如果要富强、要发展,也得靠农村;农村的潜力很大,市场很公平。由此显而易见,他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且怀有坚定的信心与向往。
饭后,调研团队受邀前往杨次伟在村里的住宅,展开一系列采访调查。在此次采访中,面对调研团队所提出的问题,杨次伟都一一悉心解答,没有一点领导架子。脸上总是洋溢着亲切的笑容,言谈间好似已把团队成员当作了自己的家人,并提出美好祝愿、展望未来愿景。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有:白龙村是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梦的?苗市有哪些通过调查研究走出来的成功发展道路?政府对于柑橘种植是否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凝聚人心方面有没有动人的故事?
图为杨次伟讲述实践经验
以上这些提问,都在与杨次伟和朱育民的交流中得到了解答。由重修老水井引入,杨次伟多次提及诸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初心”等观点,同时,他还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贴合实际,实践方可出真知。白龙村的乡村振兴道路同样并非一帆风顺,是经过不断探索后才发现了柑橘种植这条通往脱贫的小径。这些年来,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干部积极作为与百姓自强奋斗,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无论如何,如今的白龙村已是焕然一新,每家每户不愁温饱,配有交通工具与生产器械,劳动所得都收入自己囊中,堪称自给自足。
提到通过实地调研、深入群众所摸索出来的道路,以响应上级“拆违控违”号召为例,苗市镇的领导班子并未贸然采取“一刀子切”的政策,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协调各方,作出相应调整。朱育民补充道:“按照原来的政策,苗市镇所有主干道旁的大棚全部都要拆完。而这些大棚里所种植着的,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柑橘。政府前期按照市里的指示,推进了半个月,承受着群众矛盾和干部矛盾的双重压力,可想而知阻力非常大,干群关系也因此弄得很僵。村干部们就经过调查研究,反复翻阅资料,发现市里正好有一个文件——如果有关政策与农业实际发展相左,可以灵活地实施政策。村干部们积极争取把实际情况汇报到市委主要领导那里,这样便有了一个不拆棚的理由。实际上,既落实了市里的控违治违政策,同时又考虑到了老百姓实际的生产生活需求。正如杨市长所说:“不去思考,不去担当,纯粹是一刀子切这个政策的话,那很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杨次伟总结:“‘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做到难。第一,领导要有担当,第二,要把政策吃透,把下面的民情要掌握准,才能作出既符合民意,又可推进工作的决策。”而对于乡村振兴这一大课题,他表示:“我在地方工作几十年,从基层干到领导,做任何事情调查研究很重要。第一,要掌握政策;第二,要下到老百姓;第三,要敢于担当;第四,要善于思考,选择一个既符合政策又结合实际的方法。我在实践中教训和体会太深了。”朱育民也补充道:“调查研究要像毛主席一样,用脚走出来的脚印才是真脚印。”
除此之外,杨次伟还补充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2003年,SARS病毒蔓延全国,中央马上布置下任务——要投资上亿元,建一所传染病医院。杨次伟天天跟着团队去选址,他一边跑一边想:张家界拿得出上亿元投资传染病医院吗?配这么多病房以后不会浪费吗?最后,他心里有了主意——市人民医院旁的卫校多年来招不到生,地皮也就闲置了。如果把这个卫校连人带地皮划给市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拿钱去将卫校改建为传染病科。建造时按照传染病医院的标准来建设,平时是传染病科,战时便可作为封闭性的隔离区。这么一来,既扩充了市人民医院,又解决了没有传染病医院的问题。这一巧举马上实施到位,促使张家界成为了全省唯一圆满完成任务的地级市,既建好了传染病医院,也没浪费资金。
杨次伟欣慰地总结道:“这件事情不容易,但是我有把握。事情就在于实践,以后在你们的人生当中,将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实践上学到的,书本上学不到。它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没有现成的案例。”朱育民满怀敬意地赞道:“这是一种胆识和胆量!”的确,朱镇长与杨次伟共事多年,对他创新实践双线并行的措举一向很钦佩。
至于政府对于白龙村柑橘种植所起到的引导作用,杨次伟则认为,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先决条件,农民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们对市场最敏感,而政府只能顺势而为。当然,政府也为村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教学,还开办了“流动讲堂”以便于大家互相交流经验,携手共建美丽乡村。
说到凝聚人心的故事,朱育民表示:“最打动人的故事就是我们的老市长。”白龙村作为苗市镇群众工作关系融洽较为典型的案例,离不开灵魂人物的存在,即愿意回来支援家乡建设的老干部——“乡贤”杨次伟。杨次伟在这个院子里面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建设社会层面的威望也是最高的。他无疑是在此方面较为优秀的样本,教育灌输给乡村两级与村委书记诸多观念,如:群众工作的开展、干群关系的融洽与有关活动的筹划。以修筑沟渠为例,这就解决了老百姓最实际最需要的问题,动员老百姓,引起他们自己的关注,他们就会配合村里、配合镇里做工作。其实这也是过去毛主席做的事情——密切干群关系。再者说,如果要做好基层工作,就得多考虑如何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让基层有空间、有时间、有精力、有资源去做这个事情。要切实与老百姓多交流,构筑良好的乡风。
图为杨次伟带领村民挖水井
杨次伟补充道:“基层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不可或缺。以苗市镇为例,每位镇领导或干部都联系了一个村,他们被称为“联村干部”。联村干部和村里面的村支两委是负责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村里的各项事宜都要通过联村干部反映到镇党委政府来,镇党委再把精神和指示通过联村干部传达下去、指引下去。我觉得我们苗市镇这个党委政府班子很团结。”同时,他还强调了责任心、与群众深入交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村支两委的重要性。只有调动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把白龙村建设得更好。
时间在交谈中流逝,天色渐晚,到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杨次伟和朱育民与团队成员亲切合影,柏油路两旁夹道亮起的路灯与屋舍间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昭示着白龙村民众安居乐业的一派祥和,本次采访调研也在欢声笑语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90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