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黎平红色足迹,传承革命先辈遗志
8月13至19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学生党员专项团队在辅导员熊萧萧的带领下,前往贵州黎平展开了主题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先辈遗志”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期间,团队参观了黎平烈士陵园、黎平会议纪念馆、黎平会议旧址、毛泽东住处、红军干部修养连旧址等一系列红色遗址,并有幸采访了作为志愿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杨昭儒老先生,从而对黎平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缅怀革命先烈
14日上午,实践队员们出发前往南泉山烈士陵园。进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陡峭狭长的百层石梯。大家拾级而上,想到这些为了革命理想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不由心生敬意。登上石梯,队员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驻足瞻仰,纪念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提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宏伟沧桑,肃穆庄严。站在纪念碑下,全体队员整齐列队,默哀致敬,告慰烈士忠魂,寄托对烈士的无限哀思。最后,队员们在纪念碑前重温了入党誓词,在宣誓声中共同表达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
队员王俊豪在参观完烈士陵园后谈到:“我们需要珍惜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如今安定幸福的生活,更要懂得感恩,做一个温暖他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好青年。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中,当代大学生任重道远。”
探寻革命遗迹
15日,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位于翘街的几处革命遗址。首先,队员们来到了黎平会议纪念馆,表明来意后,吴顺敏副馆长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吴副馆长向队员们介绍了近几年来游客的来访情况,他欣慰的说到:“十八大以来,黎平会议会馆的客流量是呈上升趋势,大家对红色文化越来越重视。”
接着讲解员杨丽带着一行人参观会馆的五个单元,详尽地向大家介绍了黎平会议的背景和内容,实践队员们获益匪浅,不仅了解了更多黎平会议的细节内容,还知道了其中一些感人的故事。
在这之前,一说到红军长征的重大会议,大家只知遵义会议,却对黎平会议了解甚少。来到黎平会议纪念馆后,才知道了黎平会议在长征中的重要性,伟大的历史转折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介绍完黎平会议,接着讲解员给大家说了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5军团34师师长陈树湘的故事,队员们听后被陈树湘的爱国之情以及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所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时陈树湘掩护大部队过江,腹部中弹被俘,但他丝毫不畏惧,趁敌人不注意用力拉断自己的肠子,最后壮烈牺牲。实践队员晏智听后感慨到:“党旗上染了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啊!”。之后讲解员还向队员们介绍了红军行军至黎平时使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具,有的还保存完好,陈列在馆内,充满了革命历史气息,这不禁让队员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行军途中的艰苦。讲解员还介绍了白毛巾的作用,那时的白毛巾对红军来说,不只是用来擦汗的普通毛巾,更是红军在夜间行军的导航。
参观完纪念馆,讲解员又带领实践队员参观了黎平会议的会址,走进当时开会的房间,桌椅安静地摆放在屋内,一切如旧,闭上眼睛,仿佛还能看到当时开会时激烈讨论的场景。
黎平会议纪念馆和会址这一行,实践队员感触很深。红军在黎平时,处于“湘西上不去,广西下不了,湖南留不住,江西回不去”这样一个紧急态势情况下,而黎平会议做出了关键性的决定,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决策,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为之后的遵义会议奠定基础,创造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还有红军长征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艰难困苦、奋勇前行的革命精神,对队员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启迪,意义深刻。
聆听红色故事
一栋年代较为久远的房子内,客厅的墙壁上挂满了奖证和承载记忆的照片。“这些是我在航空学校学习的照片”,“那些是我得到的奖证”,一位老人自豪地向来客介绍着。这位老人名叫杨昭儒,实践队员们一路打听,兜兜转转,才找到了杨昭儒老先生的住址。杨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空军战士,后来反右遭厄运,被革除了军籍,党籍和工作籍,平反后,在自己工作岗位扎实做事,现在退休以后,仍继续发挥老党员的余热,听从党的召唤,每天风雨无阻,义务上下班(从不要一分钱的报酬),还出了两本书《足迹》和《弹指一挥间》,目前正在写第三本书。
实践队员们对他坎坷的一生表示深深的同情,对他不计报酬默默奉献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佩,同时也对他丰富离奇的人生故事很感兴趣。提及红军路过黎平的故事,杨老就给队员们讲起了红军在黎平境内的五战斗:贵州黎平龙额地区的老虎坳战斗,中潮地区的羊角岩战斗,德凤地区的五里桥战斗,檀溪地区的樟树坳战斗和九潮地区的高洋坳战斗。敌人是如何如狼似虎地疯狂围剿,红军又是如何英勇作战与敌周旋,杨老说得慷慨激昂,也让在场的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当时战况的激烈以及国民党敌军的凶残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在敌我两军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仅凭着小米加步枪,挺过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着实令人敬佩。
接着杨老还给我们说了他的婆婆和红军的故事。1934年12月,红军正要经过杨老所在的黎平县德凤镇地西村并洞寨。在国民党反动派便大肆宣传红军是“土匪”,红军要“共产共妻”的恐吓下,当地群众又不了解红军政策,人心惶惶,一听说红军要来都怕得要命,早早地躲到山上去了。只有杨老的婆婆,人老体弱眼不明,行动不便,就干脆不躲了。后来一队红军来到婆婆家,婆婆刚开始还挺害怕的,担心会遭受什么祸害,可这几位红军却很有礼貌,笑着询问能否在婆婆家的碓窝房借住一宿。碓窝房窄小破旧,地上坑坑洼洼的,还有一笼子鸡,怎么能住人呢?婆婆看他们挺讲规矩的,而且还有两个伤员,一下心软了,就让他们去正屋住,但几位红军坚持不肯,说是纪律不许可。后来婆婆还是过意不去,用土碗装了四个鸡蛋送给他们,他们还是不肯收,个个摆手阻挡,诚恳地说:“老人家,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红军!是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让劳动人民个个有衣穿、有饭吃,所以要打倒那些,压在老百姓头上的反动派军队。老百姓就是我们亲生父母,不能乱拿乱抢,乱吃百姓的东西,这是队伍上铁的纪律,谢谢好意,你回去休息吧!”婆婆听后很是感动,心想:这样好的队伍怎么说人家是“土匪”,什么“共产共妻”简直是胡说八道。天麻麻亮,红军打扫完碓窝房就要走了,走之前让婆婆检查打扫得干不干净,还送了婆婆一个帆布水桶,说帆布水桶轻便,适合老人家用。后来,寨子的人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向婆婆打听情况,婆婆就把红军留宿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大家听后都深受感动,反动派造谣诽谤我红军的野心也就此被揭穿。红军走后,村名们还在寨中栽了一株红豆杉,纪念红军到寨一宿。
长征的路太漫漫,红军以他们的脚步丈量我们的祖国,用鲜血染红了国旗,给群众带来了希望,队员晏智不禁感慨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年代,不能忘记革命前辈的奉献,要继承先辈遗志,不懈奋斗!”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85岁的杨昭儒老先生慈祥地望着我们,对我们做出了殷切期望:“党正是需要你们这些大学生,你们要把这种蓬勃的朝气带给党,团结周围同学,按党的方针走,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最后,杨老送给我们他出版的书籍《弹指一挥间》留作纪念。
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记忆深刻,感慨颇深。对于参加活动的每位成员来说,这次实践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党性的锤炼。实践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不忘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9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