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文一)7月17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追踪碑文流年,探忆革命岁月”中文传播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庆市独秀园进行了参观调研。队员们在此了解革命先辈的革命历程,探寻碑刻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感受安庆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和革命情怀。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通讯员 曹文一 摄
在经历了中午的短暂歇息后,实践团队成员乘坐独秀园红色专线前往独秀园进行调研。队员们在公交车上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对接下来的调研工作做一个分工。公交车最终停靠在景区门口,队员依次走下车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独秀园的地标——五门石牌坊。牌坊高大的树立在墓道中间,正中镌刻的是“独秀园”三个大字,左右分别写着“民主”“科学”,据说是陈独秀先生的手迹。队员们回头看去,牌坊正对面的是一组长达60米的“惊雷”浮雕。队员们细细的看着,在瞻仰的同时,还时不时还相互指识着浮雕上出现的历史人物。
参观完整组浮雕后,队员们穿过石牌坊,进入柏林墓道。墓道两边的柏树生长的旺盛,郁郁葱葱的,再加上人工的精心修剪,显得整洁肃穆。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在凹凸不平的由黑色大理石板铺成墓道上。在后工作人员的介绍下,队员得知这凹凸不平的大理石板象征着着陈独秀坎坷不平的一生。
图为队员引导独秀园游客填写调查问卷。 通讯员 曹文一 摄
沿着墓道一直向前,映入眼帘的是陈独秀先生的铜像,先生目光炯炯,直视前方,景区工作人员也介绍说铜像是为了展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抨击旧礼教、旧文化,宣传新思想、新学说的光辉形象以及其饱满革命的开创精神。队员们驻足瞻仰过后,便继续向前走去。在铜像的正后方,队员们发现了他们正在寻找的碑刻——新青年碑刻。
绕碑一圈,队员们发现这块碑刻正面雕刻的是《青年杂志》正式更名后的第二卷第一号的封面,背面则篆刻着陈独秀于1915年发表在杂志创刊号上的《敬告青年》一文的六个标题。工作人员介绍到,这座“新青年”碑刻是目前国内关于书籍类的最大的雕塑作品。队员们听后,微微点头,伸手轻抚着深深刻入石体的碑文,在感受那些文字力量的同时,思忆着“五四运动”那段峥嵘岁月。在采集完照片和相关信息后,队员们绕过了一个一个方方正正的水塘,此时天空中下起了小雨,水面涟漪四起。淅淅沥沥的小雨,为队员们此次的瞻仰活动增添了几分肃穆的氛围。队员们缓步登上墓台,郑重的向墓冢鞠了三躬。
在结束了对墓园的参观后,实践小队一行来到建在独秀园旁的陈独秀纪念馆。队员们跟着讲解员的步伐进一步了解了陈独秀先生的生平和革命历程。在墙面投影前,队员们认真的观看了有关五四运动的介绍和五四精神文化的解读视频。看完视频后,队员们转身便看见了由定位追踪技术辅助展现的陈独秀先生冒着被捕入狱的风险站在阁楼上散发传单的场面。投影在地面的传单,会随着队员的脚步四散开来,十分有趣。在纪念馆中,队员们又通过展板和讲解员的讲解,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发展之路。登上楼梯,队员们对陈独秀的“丑书”作品感到好奇,仔细的观赏辨识书法的内容。
图为队员采访安庆师范大学同学。 通讯员 曹文一 摄
在参观接近尾声时,队员们正巧碰见了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学长学姐们,两队之间进行了相应的交流。队员们抓住机会,对友校的学长学姐们就碑文的影响和意义的话题进行了采访。安庆师大的赵学长先点头肯定了碑刻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尤其是革命先烈的碑文,他觉得是极具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的。赵学长表示在瞻仰过程中,他注意到了园区中那块“敬告青年”的碑刻,也了解该碑刻背后的历史。随后,他还热心的为队员讲述了《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发展历程。当被问及碑刻在革命文化宣传中的作用时,赵学长坦言,碑刻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宣讲若只空讲历史和文化,并不够生动立体。而碑刻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向观众展示革命精神和革命力量,使观众更好地感知历史的温度而非见仅仅阅读那些冰冷的文字介绍。两支团队在愉快的笑声中结束了交谈,挥手告别。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93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