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7月13日,这一天我早起叠好被子,穿戴整齐,便开始兴冲冲地准备着。防晒衣、蚊虫药、帽子、水和纸巾,一切就绪,第一次社会实践调研就开始在这个酷热的仲夏。等待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桃荻铁路调研团队的全体小队员都就绪,我们登上了巴士。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并不算太漫长,小巴车载着我们行驶在城镇小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是城镇鲜活生命力的体现,是每一个中国式新城乡的缩影,虽然我从未来过繁昌区,但是这种油然而生的熟悉感使我格外向往今天的探索。
为了能够更好的安排和规划社会调研的活动行程,我们的队长前几天就带领着先遣队的小队员们提前踩点、走访、了解具体情况以及与当地村委会进行沟通,使这次第一次正式线下调研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村委会的书记对我们的实践活动表达了支持和赞许,也提供给我们很多的帮助。了解桃荻、探访桃荻、提出历史新青年对宝贵的历史遗迹和现实开发的具体构想和意见,便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桃荻铁路调研团队来到这里的初心和愿望。
我们来到了桃荻铁路的轨道,这是一条除了宝岛台湾以外,中国大路上唯一的一条“开普轨距”铁路。我望着这条经过时间洗礼的铁路,它是很窄的,但是却承载了一趟又一趟的运输,它看起来真的与我们平时看到的铁路轨道不同,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轨道,它跨越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它是历史的时代缩影,不仅仅只是肉眼可见的一条废弃的小铁道。它看起来真的毫不起眼,一小节暴露在公路之中,一大半部分早已杂草丛生,它曾经是这个乡村的重要命脉,是历史发展的重大参与部分,此刻却已销声匿迹,无人问津。作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对待遗迹与文物,我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敬意,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任凭它一点一点消失,那后人该凭借什么来记起这段历史呢?这段时间里大段的空白又该用什么去填补呢?如果我不记得,你不记得,还有谁能记得它呢?
图为团队前往参观桃荻铁路拍下的照片。 队员夏梦如 供图
打开尘封依旧的仓库门,我看到了两节“JMY380FD型内燃机车”, 轻松地踩着火车头上的阶坎进入其中,近距离地参观驾驶室内部,旧仪表、遗弃在地上的旧手套、驾驶室后硕大的内燃积机等等。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乘坐绿皮火车的机会都很少,可我这次直接进入了火车头近距离接触了它。唤起了我幼时乘坐的从北到南的那趟长长的传统火车的记忆,窗外的绿色一片一片地从我眼前略过,不太宽敞的过道熙熙攘攘,乘务员推着小车贩卖食品,方便面的香味充满了整个车厢。车轮和轨道一次次接触、相撞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可我在卧铺上摇摇晃晃却十分安心地睡去。我与绿皮火车的接触不算太多,可是这样的场景一直存在我的记忆之中,给了我再次回望的机会。新生代关于绿皮火车的印象更是少之又少,或许他们都不曾乘坐过,但绿皮火车不该被遗忘。在贫困的乡村,它仍在为求学的孩子们提供便利,它是见证我们走向富裕的见证者。我们与铁路的缘分早已发生,它不该只成为在尘封在记忆里的过去,更应该是可接触可感受的时代标志。我们想要让桃冲铁路再次“醒来”的愿望更加强烈!
图为队员在参观保存在仓库里的“JMY380FD型内燃机车”车头,还进入了驾驶室内部观看。队员夏梦如 供图
这次正式的踩点和初探在我的内心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我们大学生正在深入实践,为地方的振兴和满足人民发展的愿望而贡献出自己小小的努力。我想这正是我们能够大展身手,运用自身学习的知识和经历能做到的切实的机会和尝试,走出牢固的象牙塔,深入基层、深入社会,依靠学校的帮助、老师的指导、群众的支持和我们的力量去为社会发展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让大学生不仅拘于课堂,更有发挥能力的广泛天地。同时只有各方协同关注和推进,才能够更快地实现这个振兴的大任务,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发展和效益。我回程的路上不断回味着,也更加期待着下一次探寻,走到更多的亲历者的身边,倾听他们与桃荻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在出发前在图书馆的大合照。 队长田若凡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0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