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7月22日,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党史铸魂弘文育人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社会实践团来到贵阳市青岩古镇龙井村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婷婷,延续民族血脉,助推乡村振兴。
走进染坊,便被这古朴的小院落所吸引,一位正在簪发的女子立于亭下,染缸的师傅正在进行蜡染,小小的院落里被板蓝根与染剂的味道充盈,张婷婷老师热情的接待了实践团,并与实践团成员开展了座谈交流。
非遗需要传承
“我们少数民族技艺与文化只能靠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张婷婷作为蜡染的传承人,曾获得许多国家的奖章与学校、社会的认可,但她却是高中辍学,由母亲教授进行技艺学习的。非遗发展至今大部分都是由子女进行传承或者徒弟,但因非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过低,年轻人不再愿意进行枯燥的学习,国内许许多多的非遗只能走向无人传承的地步。蜡染刺绣等工艺因现代化机器的出现,发展也变得更加艰难。
非遗需要赋能
张婷婷讲解了自己将非遗产业发展的历程。目前,妙手穿青线上线下店铺已经开业,线下店铺甚至形成了连锁店,将产业进行工厂化,带动整个村,甚至附近所有手艺人就业。并且愿意多收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年轻人,利用自己的媒体热度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添加新鲜血液。张老师还讲到,“非遗之所以传承少就是因为年轻人无法从中挣到钱,而我的产业目前年收入在千万,这大大激励了许多人了解进入非遗。”张婷婷老师利用自身热度不仅是进行非遗进校园等传统文化活动,更是带动了龙井村的旅游产业,将自己的热度分发到了整个村子。龙井村也因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实现乡村振兴。这就是非遗所带来的巨大能量。
非遗需要年轻血液
中国不缺手艺人,但是没有源源不断的手艺人。目前这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而年轻人追求的行业大多是新兴电子行业,手工业以及非遗传承严重缺乏新鲜血液,假如长时间没有青壮年力量的加入,那么这些手艺终将走向灭亡。所以必须要大力加强对非遗传承的网络报道,增加曝光度,吸引年轻人。国家要重视这一现象,增加扶持力度,减少对应产业的税收等。让非遗拥抱新平台,拥抱新生活,拥抱新时代,离不开青年人的守正创新!
“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感受非遗,传承非遗。
这次探访对实践团的影响非常大,真切的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不同道路,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所带了的巨大动力。对这一战略政策的了解不再是停留于理论与课本,而是更加的看不到实践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1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