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彰坞村非遗文化,进一步营造“全民迎亚运”的浓厚氛围,近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青”心共振实践团队来到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彰坞村文化礼堂,开展“高校联区县,师生进礼堂”系列活动。
上午的活动现场,团队小讲师徐金霞为大家介绍了亚运会的基本概况,并通过问答奖励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亚运会的三个吉祥物,探寻其背后的含义和文化底蕴,共同营造喜迎亚运会的热烈氛围。
短暂的亚运知识普及后,孩子们在篾匠的指导下开始编制竹篾,所使用的竹条由村里的篾匠提前一天制成。竹篾是彰坞村特色非遗工艺,村里老人十有八九是篾匠出身,大多村民靠此手艺活来谋生,篾制器具亦是远近闻名。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即使是年龄小一些的孩子,编起竹条来也像模像样,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做起来更是得心应手,不一会儿,一张形状完整的竹网制作完成。以编制好的竹网为底,比对着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的剪影,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竹网上画下自己眼中的吉祥物形象,吉祥物们在孩子们的手中经过二次创作,或变得呆萌可爱,或变得俏皮灵动。
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下,小朋友们也都完成了自己的画作,大家一起举着自己的画作和团队成员合影,“我很喜欢画画,今天我们在这样的材料上画下亚运会吉祥物,感觉很奇特!”一对双胞胎姐妹说道。
下午,实践团队来到竹篾匠人徐海深的家中,观摩竹篾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对竹子进行简单的预处理后,徐海深手持一把弯刀,开始切割、抛光、细节处理,一压一挑,一穿一引,繁复的动作间,一个竹筐渐具雏形。
队员们在观摩的过程中了解到,徐海深从事竹篾技艺已二十年之久,他自小接触,十四岁时正式入行,但后期的“篾匠之旅”走得并不顺畅,青年至中年时期,也曾因行业不景气转而从商,直至年纪渐长,才回到彰坞村重新拾起这门手艺。“我们的根还是在编竹子的这个地方。”徐海深表示,自己要为彰坞村竹篾技艺传承尽一份力。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通过实地调研、手工制作、趣味问答等方式,希望能带小朋友们走近非遗、走近亚运。通过‘对话’传承人,我们了解了竹篾非遗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未来,团队也将继续探索新方式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好地弘扬。”实践团队成员胡丽雅说道。
非遗具有良性基因和生命力,我们不仅要在传承中发掘其良性基因,更要使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在打牢精神印记、赓续薪火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3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