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忆英烈,新时代担使命
为学习革命精神,弘扬红色精神,了解传播红色文化。2023年6月26 日,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实践队,赴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寻访江苏红址,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成员们对烈士陵园所展现的红色精神有很深的领会与感悟。
从陵园北大门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烈士雕塑群像。群像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像高10.3米,宽14.3米,重达1300多吨,共塑造了9位烈士的光辉形象。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整座雕像气势磅礴,恢宏大器,让人顿时感受到革命烈士们那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沿群雕环陵大道向上,我们到达了矗立于雨花台顶的烈士纪念碑。该碑高42.3米,寓意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获得解放。整个纪念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个部分组成。碑额形如红旗和火炬,碑身正面为邓小平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北面为当代书法名家武中奇先生书写的碑文。在纪念碑前,前来参观的人们满怀崇敬之情,向先烈们默哀致敬,敬献花圈,庄严宣誓,表达无限哀思。实践队成员们也被庄严肃穆的情绪深深打动,纷纷在纪念碑前低头默哀,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和哀思之情。在游览过程中,虽天气炎热,但仍有不少人专程前来参观访问,有学生,也有普通市民,还有不远万里前来南京参观红色纪念景点的游客,其中我们偶遇了小学祭奠雨花台烈士队伍,在献花环节中,同学们依次向前,神情肃穆庄重,在寄予哀思的同时,向烈士们敬献了已紧握许久的白菊。朵朵白菊,既表达着我们对先烈们的追思与悼念,也象征着我们对先烈们高洁品格的瞻仰与倾佩。所幸这盛世如你们所愿,所幸我们的身上依旧流着和你们一样的红色血脉,我们会继承先烈们未完的遗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向着几代人接力拼搏而期待实现的美好愿景继续奋进前行。这些都让人感觉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忘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满含热血的民族,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民族。
通过参观及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把雨花台当成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邓中夏、恽代英、登贤等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雨花台被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政府在这里建立了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自1927~1949年,约有10万革命志士殉难于此。
别人都说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割舍,什么都可以付出。那已有了三个月身孕的白丁香在牢狱中为什么如此坚决?投降,为了孩子?不屈,为了革命!当内心那作为母亲的内疚和革命的信念在交锋时,要作出抉择,远远比死的本身更为艰难。历史的那一天,一朵丁香花飘落在屠场,却带着勇敢和自信。
文人,给人的感觉总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眼前椭圆的像框上镶着一个文弱书生的头像。鼻梁上大大的黑眼镜架让双颊显得更加单薄。但是陈子涛,作为《文卒》的主编,从来不是弱者。或文笔或灵魂,比谁都有力量。身份的暴露在当时就意味着投降或是死亡。在黑暗的牢狱中,除了饥饿和寒冷,每一天还有三四次严刑拷打等着他。每一次回来,伤痕累累的他,没有半声呻吟,却总会说:“要活得像一个人。”人,我想这个字的本身就富含意义。其中,无论在历史还是今天,它都应该是不屈和坚定。
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们,就义的时候还是那么的年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能够义无反顾地英勇前行。在奉献自己的生命时,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恪守共产党人的气节,一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尽瘁。 照片上他们的稚嫩却又充满坚毅的神情,一直烙印在我们的心底。正是美好的青春年华啊!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为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享受他们的恩泽的后人,我们应该铭记他们。我认为此次活动是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黑暗统治的腥风血雨中, 先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神;先烈们的博大胸怀永远指引 我们始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顶住了各种威逼利诱 …….
缅怀先烈,让我们感悟到了:先烈给我们留下了今天这幸福生活,今天我们要做的远不是“珍惜这幸福生活”这么简单。我们要做建设者,栽树人,把先烈留给我们的家业做大,我想这才是我们最好的感恩方式。大学生不应该只是社会发展的受益人,而应该以感恩的心去投身社会建设。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树立远大理想,用先烈们的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净化思想,提升素质,正确对待名利和得失。
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事业,他们舍身忘我,凭借着心中价值观的信仰,不惧强权,不畏艰险,甘愿将生命奉献给国家,彰显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气节。我们更加深刻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与义务去了解历史,从历史革命先烈的身上汲取他们优秀的品质来传承,发扬革命遗志和理想。通过感受当初的革命前辈为了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对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5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