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虹桥志愿者们的回信精神中谈到:“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使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文艺系“让垃圾找到回家的路”乡村振兴调研团兵分两队于7月25日起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解店镇上义村和江苏省盐城市宏心村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垃圾分类南北对比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对当地垃圾处理现状调查,了解南北两地的异同之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年的青春力量。
1、 实地调研,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调研团成员分别深入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上义村、江苏省盐城市宏心村,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围绕当地垃圾如何投放以及处置展开调研。其中调查问卷涵盖了村民对垃圾分类基本知识的了解、垃圾分类的习惯以及垃圾日常投放等问题。
调研团在万荣县上义村走访调研中了解到,该村老年人比例大,绝大多数的村民对于生活垃圾如何分类较为模糊,村民们的生活垃圾日常投放地点为当地一个垃圾坑,通过就近焚烧处置垃圾,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议政府可以更切实际的为村里提供分类垃圾桶,带动老年人也投身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另一队调查团走进盐城市宏心村,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该村的垃圾分类工作较为完善,村路边和村民家中均配置了垃圾箱,生活垃圾投放入垃圾箱后每天会有垃圾车统一拉走。但村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较为欠缺,建议多组织相关讲座提高对于这方面的理解。
村民吴大爷与李大姐均代表村民对志愿者们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将村里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2、 绘制海报,宣传“垃圾分类”新方式
调研团针对乡村实践调研的具体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村民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绿色发展理念的了解,从乡村实际出发,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通过绘制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黑板报、张贴环保海报,推广垃圾分类知识等,提高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并向村民们推崇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号召村民们对垃圾进行分类,保护环境,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此外,调研团注重宣传创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改变传统思维,将视角转向互联网,通过微博推送以及公众号宣传等等把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理念传播至互联网青年范畴,强化青年意识,使绿色观念深入青年内心,激励青年走下理论,走进实践,引领更多的村民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提倡新发展理念。
3、 总结成果,分析“南北调研”新局势
据悉,团队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上义村和宏心村两地的村民对于垃圾分类政策了解情况、垃圾投放方式以及垃圾处理等问题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区别一:北方上义村与南方宏心村相比,青壮年人口流失较为严重,空巢老人占比较大。区别二:上义村村民将生活垃圾扔进垃圾坑,通过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而宏心村垃圾投放有专门的垃圾桶,且垃圾车每天统一收回并在规定的地方处理垃圾。
相同点:两地村民都对垃圾分类知识有所欠缺,对相应的政策重要性不是很能理解,需要村委会成员以及专业人员帮助村民们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引领者,理应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发展等实践活动,积极传播新发展理念,带动更多的人投身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只有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来推动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祖国的发展中,汇聚青年力量,展现新时代青年担当。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一般都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了土地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所以垃圾分类可以把有用的垃圾回收再利用,减少垃圾的填埋,有利于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后续,调研团还将持续与当地交流合作,助推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带动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美好的幸福乡村家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5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