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7月6日,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子“品淄味烟火,读文化淄博”实践团前往淄博市周村区周村古商城探访“锦灰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锦灰堆”第四代传承人耿学知交流,了解“锦灰堆”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调研未来“锦灰堆”传承的方向。
赏锦灰堆巧夺天工,品非遗艺术之美
图为耿学知所绘“锦灰堆”作品。史媛媛 摄
据了解,“锦灰堆”属于中国画,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古代文人雅士房间所常见的杂物残片,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2013年5月,“锦灰堆”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展览馆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了解了“锦灰堆”的制作方法。创作“锦灰堆”作品,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后进行复杂的染色作旧,染色完毕后书写绘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物件,诸如旧书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甚至门券邮票等,即物件上有书画即可。画面内容大多呈现破烂的面貌,活像从灰堆里拾出来的,这也是“锦灰堆”名称的由来。在耿学知深入浅出的讲解中,队员们明白了制作“锦灰堆”的大致方法,并体验部分制作过程,在亲身体验中深入感受非遗魅力。
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探讨非遗传承未来
图为耿学知向实践队员介绍“锦灰堆”。史媛媛 摄
深入了解“锦灰堆”后,队员们有幸对“锦灰堆”第四代传承人耿学知进行专题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耿学知告诉队员们,大多数游客在欣赏“锦灰堆”时,都认为这是拼贴出来的,而不相信这是绘画作品。作为中国画的一种,“锦灰堆”的载体有很多,可以呈现在宣纸、瓷器、壁画等艺术品上,但必须是纯手工绘画,故而只能依靠师徒传承,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其次,“锦灰堆”是集绘画、书法、篆刻为一体的一门艺术,不仅对个人艺术素养的要求高,而且绘制难度大,往往需要十几年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绘制“锦灰堆”的技术。正因其复杂的工艺,即便是已经掌握技术的人,也需要花费一月甚至数月的时间来完成一幅作品,能胜任者极少,所以“锦灰堆”的传承难度较高。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快,大部分年轻人很难沉住气来学习传承绘制“锦灰堆”这项技艺,使“锦灰堆”逐渐走向失传。
在采访过程中,队员们得知,耿学知团队2011年来到淄博发展,这些年不仅仅在展览馆内展出“锦灰堆”作品,售卖相关文创周边,同时他们也在进行着“锦灰堆”的研究工作,研究它的起源、绘画技巧与作品内涵,比如研究染色的技巧与搭配等相关内容。
现在的“锦灰堆”,在继承古人模式的基础上也加入了现代元素,比如绘画的对象出现了画报、日历,甚至是扑克、海报和漫画。新旧交融,让“锦灰堆”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队员田可心与耿学知合影。史媛媛 摄
队员们也与非遗传承人探讨,借助此次淄博爆火的机会,多多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如将“锦灰堆”与烧烤文化结合,推出相关文创产品;推出游客体验活动,让游客在现场尝试“锦灰堆”的部分制作过程,从中收获乐趣,体味文化;贴近当代青年,将“锦灰堆”从小众文化项目发展成年轻人出行游玩做手工的选择之一。同时建立数字文化库,将“锦灰堆”的重要作品和相关资料数字化保存,延长其“数字生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坚定“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也曾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通过亲身体验部分制作过程和与非遗传承人的谈话,对“锦灰堆”这一非遗文化更加了解,也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需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5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