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星期五
听党指挥、勇担大责、艰苦奋斗、实事求是。1947年的仲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在安徽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历经沧桑巨变。为重温党在安徽的奋斗历程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社会实践队伍于2023年七月七日赴阜阳市临泉县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开展实践项目,从实践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建功新时代的能量源泉。
正直盛夏,寻红小组从省内外各地齐聚临泉前往韦寨探寻大别山纪念馆的红色真容。寻红小组未谋面之前就早已在激烈讨论活动事宜。偏远小组成员更是早早准备不到中午便齐聚纪念馆。初至时便被管前群雕吸引,它们分别塑造了刘伯承、邓小平及解放军同志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形象。让那些艰苦卓绝风雨如晦的年代赫然立于眼前使后辈的血液更加滚烫。进入中心千里跃进展厅,战斗地图,作战枪械及那把被岁月腐蚀的砍刀向我们讲述了他们辉煌的过去,他们如同当年的战士般立于管中,守护着这片我们所热爱的土地。行至精神永驻展厅,我们更感受到了厚重的气息,一张张文件,一幅幅图片无不讲述着那段历史,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刘邓大军在淮西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进程中的一段重要历程,他们在淮西大地上播撒下的红色火种,他们用忠诚和热血铸就的革命精神,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
该次活动我们寻红专项小组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主题展开研究,找寻红色精神于其中的体现以及内涵。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和查询文献等方式得出了红色精神即包括不畏牺牲,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勇于奉献,善于思考,团结一致等精神内涵。为了能更深刻的感受其中包含的精神,我小组前往临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指挥纪念馆实地调查,于最近距离感受红色精神。
该次活动从探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时的背景出发: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军委在制定进军中原战略部署后,即对由哪支野战军出击大别山有所规划。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一时难以承担外线作战、出击大别山的战略任务。与此相反,刘邓大军正面敌军较少,1947年春,刘邓大军北渡黄河后,蒋介石认为已将解放军驱过黄河,在建立所谓的“黄河防线”后,再难南渡,从而敢将原用于对付刘邓大军的王敬久集团调用于山东战场。国民党这种两翼进攻、中间防御、状如哑铃的战略体系,正利于刘邓大军中间突破,一举扭转战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5月4日,中央军委改变计划,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经营中原,并提出出大别山的可能。
于这种背景下,强跃大别山的计划被首次提出。大别山位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虽然面积不大,东西大动脉的长度只有270公里左右,但从战略地位上来说,却是兵家必争之地。不用说,它连接着三个省份。更重要的是,大别山余脉向西北延伸,与秦岭相连,向东北望,与皖南山脉隔江相望。可以说,大别山和我们上面提到的众多山脉一起,直接将长江中下游一分为二,而大别山作为长江流经的最后一座山,占据制高点,其战略地位可想而知。所谓“万里长江,至远封喉”,也由此而来。此外,大别山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山高林密,非常适合隐蔽集结部队、迂回包围。占领这座山就能劫持三省的重要地区,这一点在抗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1947年7月23日,毛主席提议打电话给刘伯承、邓小平,“决心不走回头路,走半个月的路,直出大别山。”该次极为重要的战略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在其后我小组查看了该次战役的决策部署计划,由我们现在来看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千里跃进大别山作为我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步,也展现出了红色精神于革命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关于其作用,我小组大概罗列总结了三条较为主体的其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进攻时机上把握准确且出其不意
从南征时机的把握来看,除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的严重危机需要当机立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从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看,当时已经基本具备战略反攻的条件。
据统计,自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七八十万人,加上“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合计112万人。敌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正规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200万人下降到150万人。而且“蒋介石在第一线集中了二百二十多个旅,后方兵力非常空虚”并“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则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增加到195万人,正规部队由6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并可以全部用于机动作战。其装备也因第一年的大量缴获而有了明显改善。
鉴于这种情况,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果断提出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其主要意图是,既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进攻,也不等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装备上都超过敌人后再去展开战略进攻,而是抓住战局的有利时机,利用敌人在战略上的漏洞和弱点,出其不意地发起局部反攻。
其次进攻目标上选择明确并抓住了尺寸
中央军委充分利用敌人“哑铃战略”所造成的战争态势,采取中央突破的方法,把矛头直指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敌人防御力量又相对薄弱的中原地区。
作为中原地区的南大门,大别山地区自古就是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作为老革命根据地,大别山地区不仅有一批经过长期斗争锻炼出来的革命群众,而且是敌人战略上比较敏感而兵力相对薄弱的地区。中共方面一旦控制大别山,则东南可震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等地,西南可威胁华中军事重镇武汉,北可鸟瞰郑州、洛阳等重要军事要地,南可截断长江、觑视江南蒋介石的基本统治区,甚至完全有可能迫使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回援来争夺这一战略要地。
如果国民党方面继续控制大别山地区,则北可屏障长江防线,堵住解放军渡江南进的去路;东西可策应和支援山东、陕北顾祝同和胡宗南等部的重点进攻。正如邓小平在《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当敌人的大门,其中大别山是大门边。”“中原形势决定于两个山,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伏牛山,敌人最关切的还是大别山,它比伏牛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的基地。它靠近长江,东面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由此可见大别山在国共双方战略进攻和防御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进攻方式上远离解放区实施大兵团作战
虽然当时敌我力量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人数和装备等方面依然处于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军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深远的后方去”。
刘邓大军主力从山东东阿至淮县(今潍坊市)150多公里的地段上采取偷渡与强渡相结合的奇袭战术,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接着又连续在黄河南岸的定陶、曹县、巨野、金乡一带发起了鲁西南战役。经过20多天的激战,歼敌5.6万余人,打开了向大别山进军的通道,迫使蒋介石忍痛从山东、陕北两战场抽调大军向鲁西南驰援。从鲁西南隐蔽地带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
而为了能更准确探寻符合当时情形的战争形式,我小组也调查了国民党在面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后所处的境地。最初,蒋介石并没有觉察到刘邓大军南下的战略意图,因而令其鲁西南的主力兵团掉过头来尾随追击,企图把南下大军赶到黄泛区和沙河之间加以歼灭。直至刘邓大军渡过沙河,将其尾随的20万敌军远远地抛在后边,把进攻的锋芒直指淮河时,蒋介石才如梦初醒。
为阻止刘邓大军进据大别山地区,威胁其长江防线,蒋介石急忙从南线抽调大约3万人的兵力赶到汝河南岸,占领渡口,炸毁民船,同时令其尾追部队疾驰前进,企图南北夹击,将刘邓大军歼灭于汝河一线。8月23日,中原局机关、野战军指挥部和一个纵队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危急时刻,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奋力拼杀,终于从敌人的防御阵地中杀出一条血路,胜利渡过汝河。8月27日,刘邓大军主力全部渡过淮河,先于敌人胜利到达大别山。刘邓大军经过20天的连续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渡过黄河天险、跨越陇海铁路,把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碍抛到脑后,胜利完成了千里跃进的艰巨任务。接着,刘邓大军迅速实施战略展开,截止到10月底,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民主政权,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战略部署上实行“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为让刘邓大军直接插入敌人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并在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和巩固中原解放区,中共中央军委及时做出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即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从鲁西南渡过黄河实施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第九两个纵队和第三十八军自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在豫、陕、鄂边实施战略展开;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六个纵队组成一个兵团,并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挺进苏鲁豫皖,在豫皖苏边区实施战略展开。
这三路大军呈“品”字形,互为犄角,协同作战,机动歼敌。为便利这三路大军的军事行动,由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部北上;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华东野战军4个纵队组成的东线兵团在胶东发动攻势,把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渤海边,从东西两方形成钳制之势。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期间,陈谢兵团8万人由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华北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歼敌一个整编师后挺进豫皖苏区。
1947年12月,陈粟大军、陈谢兵团发起平汉、陇海破击战。破坏铁路420多公里,攻克县城23座。截止到1947年12月底,陈粟主力、陈谢兵团分别在河南遂平和西平与刘邓大军胜利会师止,三路大军共歼敌19.5万余人,先后解放县城100多座。连国民党军事当局都连声惊呼:“我华中地区,全为匪军糜烂,我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
在此次行动中,其实也有许多红色精神于事实中的体现:在刘邓大军面临黄河“死亡区”时,当地百姓都自发的将家中生活物资甚至是门板床板都拿了出来帮助军队造船,还向军队赠送了大量担架,牲畜和粮食,就连村中几位青壮年也加入了队伍,南下,正是因为大家团结一致,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大跃进;汝江我军奋不顾身,各旅长,政委停在军队最前面,与战士们不畏生死击退了国民党;在淮河是刘伯承挺身涉险亲自丈量水深。
从结果上来看战争胜利了,共产党大获全胜,但我们在考察该次战役前后数据后发现,其实只从物质的收获来看,这次行动其实是“得不偿失”的。确实,如果只关注缴获了多少枪、俘虏了多少军队,那么刘邓大军千里迢迢进入大别山,确实意义不大。但正如陈毅所说,
“军事上的胜利,首先要从战略判断开始,其次才是战役和战术的胜利。”
“如果战略失败,战役战术的胜利也无法改变战局。”
以刘邓的军队拉动国民党势力,振兴大局为例。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战略胜利。至于后者,就更简单了。可以夺取大量物资,杀死大量敌人。这是战术上的胜利。
解放战争爆发后,解放区经过一年的战斗,虽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不仅让蒋介石如芒在喉,还卷入了大批国民党军队,解除了陕北的围困。同时也解决了解放区后勤供应困难的问题。这一箭多鸟,战略胜利,是盘活大局的巧招,同时也是战略反攻的前奏。
这个时候如果还以抓捕杀戮为主,那就太狭隘了。
如果不是刘邓大军千里迢迢进入大别山,留下陈苏等人率领的大军在心里战斗,他们能打赢这场仗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但正如陈毅所说,虽然我们可以打赢一些战役,歼灭敌军数支军队,但这种行为造成的战略失败是无法挽回的。
所以,刘邓进军大别山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去大别山地区作战,更是一种“跳出来”的尝试。“历史记载胜者并一道埋掉血色”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上的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的血色化作中国红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于该次实践活动中,我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无私,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带领战士们千里挺进大别山,在后来的战争中用他们的鲜血,为我们铸就了今天的锦绣山河。我们的现在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的幸福来自于先辈们的辛苦付出,他们用苦难种植出了希望的花朵,培育出了繁荣昌盛的祖国。这次参观了纪念馆,让我对老师时常说起的红色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在生活幸福的当今,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感悟先辈先烈,发扬红色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8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