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深化“四史”学习、弘扬革命精神,长安大学“薪火‘乡’传葆初心,红色文化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先后前往白道峪小学革命旧址、红七十四师司令部旧址、大峪水库等周边多地开展实践调研。
实践队通过参观学习、座谈交流、理论宣讲等多种方式深入乡村做调研,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领悟“艰苦奋斗,宁死不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
实践队在砖瓦窑革命先烈殉难遗址敬献鲜花,深切缅怀革命烈士;来到开国中将陈先瑞将军及红七十四师的司令部旧址,追忆浴血荣光背后的峥嵘岁月;在白道峪革命旧址重温入党誓词、重描革命纪念碑,向先辈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致敬。白道峪小学教导处李主任还向队员们讲述了“白道峪集中营”那段惨痛的历史。如今,当地在原址上修建了白道峪小学,昔日“魔窟”成为了孩童们学习的乐园。实践队还沿途走访,听老一辈讲述红军在村里驻扎时的红色记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依靠群众”,那一段军民鱼水情至今传为一段佳话。艰苦奋斗的革命年代中所彰显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感召力,队员们一齐重温入党誓词,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宣誓告慰革命先辈,表达对革命先驱的崇高敬意和新时代党员青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限忠诚。
图为实践队员与红七十四师旧址管理人员进行交谈。
感悟“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精神
实践队走进大峪水库,同管理员强养鹏交谈并了解水库所兼顾的灌溉、防洪、养殖等综合功能,切实处理好生态、生活、生产的关系,生态综合治理守护了村民们的“生命源泉”。之后,通过采访建设水库的生产队队员、走访当地村民,队员们深入了解到大峪水库建设的艰辛:从1958年始,受生产条件的限制,大峪水库在修建时采用最原始的人力进行运输、爆破等工作,生产队员们攻坚克难、耗时12年终于建成。生产队的迎难而上、无私无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实践队队员,使其明白正是有千千万万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才会实现祖国发展新局面!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水库管理员。
憬悟“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神
在仔细翻阅大峪新村档案以及同老支书、老村长以及村民们的访谈中,队员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大峪新村带来的变化。从泥土路到水泥路,从煤油灯到电灯,从土坯房到双层楼房,村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义务教育政策的推广也推动大峪新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育质量也随着发展不断提高。村子里的丰收景象和孩子们的天真笑容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称赞,队员们共同立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投身国家建设、奉献青春力量的誓言。
图为实践队走访村民。
体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
前往稻渔种养示范基地、葡萄产业生态园调研,实践队深入了解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新模式、感受观光农业的建设发展。团队通过对负责人的采访了解到,大峪新村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已拥有相当完善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推进以“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持续围绕“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进行建设。带队老师向大家介绍稻渔共生、以渔促稻的生态农业,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基于物种间资源互补,在促进水稻增产、提高农民总体收入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稻田环境质量、促进土地生态恢复。农业新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有机作用,将美丽乡村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队员们站在绿油油的大片稻田前感叹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图为带队老师向队员们介绍生态农业。
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时代大力弘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走进蓝田玉博物馆,指导老师与博物馆讲解员一同带大家领略刻有深深中国传统印记的玉文化,从玉出发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以玉雕作品为媒介,指导老师将其背后蕴含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娓娓道来,让国际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释放出的璀璨时代光芒。实践队员们也借与手工艺人交流、亲身体验简易玉雕制作等活动,学习玉文化中包含着的“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以实际行动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图为实践队一同参观蓝田玉博物馆。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追寻辉煌党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青年学子用实践感悟真知,也必将用青春拥抱时代,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图为实践队与国际学院师生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11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