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赴三明泰宁乡村振兴实践队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副院长、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徐通达教授和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周业威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泰宁县,围绕高起点、高标准、精致化推进国家首批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泰宁红藜科技小院,开展为期5天的“未来乡遇泰宁·赋能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行走的课堂”中锻炼成长,为结乡村振兴之果奉献青春所学。
7月13日上午,实践队抵达泰宁县朱口镇人民政府,举行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徐通达教授为实践队员介绍了藜麦的生长环境与营养价值,阐述了科技小院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和助推泰宁县文旅产业发展的目标,明确此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调研科技小院的基础性建设规划和当地的农户经济发展情况,鼓励实践团队员聚焦县情、贴近乡土、深入实践,发挥专业所长,认真做好前期基础调研,为高质量推动科技小院建设、助力泰宁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启动仪式圆满结束,实践队正式开启“未来乡遇泰宁·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第一站来到泰宁县科荟种业育种基地。通过实地参观杂交水稻示范基地、学习观摩水稻的脱穗育种过程,现场听取工作人员讲解当地水稻种植技术与产业发展情况,实践队成员详细了解了泰宁县水稻制种现代化发展进程和杂交水稻等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情况。
社会实践第二站,徐通达、周业威老师带领实践队前往建宁县里心镇明一天籁牧场和建莲科技小院进行考察调研。在参观学习明一天籁牧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后,实践队就泰宁红藜科技小院和明一牧场合作发展,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建议。在建宁县建莲科技小院,讲解员为实践队介绍了建莲科技小院的建设历程,使实践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发展不仅是粮食和农产品的增产,更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并对做好泰宁红藜科技小院的建设蓝图有了更加深刻理解。
第三站,实践队先后走访了泰宁县上青乡新农人有限公司、“守田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青磨盘食品有限公司以及泰宁县乡村振兴典范村-王坑村,参观调研当地特色企业和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对话交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坑村党支部书记卢远由,深入了解王坑村运用农业产业化实现全村脱贫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知识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人才回流乡村、留在乡村对扶持农企发展、助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带着调研的收获和实践的认知,实践队的第四站走进泰宁红藜科技小院的主要基地朱口镇梅林小学旧址开展实地考察,为科技小院基础设施建设出谋划策、献计献策。大家分组进行科技小院基础规划图比赛,在梅林小学旧址的原范围内,设计实验室、宿舍公寓、村民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区域,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别具特色的科技小院。
泰宁是原中央苏区县、中央苏区的东方门户,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最后一站,未来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潘守彬带领实践队来到红军街、卢峰山革命纪念公园,走进李家岩、尚书第等地,开启红色足迹和文化探源之旅。实践队员们在革命遗址、历史遗迹中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接受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教育和思想洗礼;在李家岩的丹霞地貌和尚书第的一砖一瓦中体味祖国壮美河山、学风炽盛的泰宁人文,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社会实践短暂却又充实,实践队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产业园区、参观革命遗址和历史文化遗迹,认真研学、积极实践,在社会课堂中学党史、强信念、受教育、长才干。实践队员表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立志强农兴农、践行知农爱农,时刻以“砥砺前行,久久为功”的意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气度,树立“自找苦吃”的人生态度,走好青春之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基层实践中磨砺奋斗意志,练就过硬本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12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