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号召,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8月1日至4日,山东大学文学院“鲁韵梆声”赴济南市关于山东梆子研究与传承调研团开展第一阶段的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在学院和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山东省文化馆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线上展馆,观看山东省非遗传习大课堂与山东梆子专场演出,以小分队的形式到济南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开展实地调研。
观赏戏曲,云游非遗
8月1日晚,调研团于线上召开第一次会议,团队最终确定此次实践的分工、方式和阶段等,开启了此次“鲁韵梆声”。成员们进入山东省文化馆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线上展馆进行游览,共同观看山东省非遗传习大课堂与山东梆子专场演出《墙头记》。表演在从容不迫的节奏声中拉开序幕,一个个人物竞相登场,演员们以高亢激越的唱腔将张木匠一家的故事娓娓道来。
表演结束后,团队成员们各抒己见,认为作为山东梆子的经典剧目,《墙头记》的表演流畅朴实、掷地有声,鲜明地体现出山东梆子所承载的浓厚生活气息和齐鲁大地的地方风采,但存在创新型不足、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问题,在舞台灯光、布景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走进现场,触摸魂脉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山东梆子的一种,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8月2日,“鲁韵梆声”调研团以小分队的形式来到济南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开展实地调研。成员们参观了莱芜梆子的展览大厅,大厅的展示墙上悬挂着众多表演剧照,如曾获“群星奖”的小戏《暖水袋 痒痒挠》、大型现代戏《城市村官》等。这些剧照直观展示出剧团的久远历史与发展脉络。
离开展览大厅,团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剧场后台观看排练。艺术指导李长生介绍,由于山东梆子形成和发展的特殊经历,历代班社演出并流传下来的剧目十分丰富。只就莱芜梆子而言,粗略统计现在有近五百出演出剧目,仅建国前老一代班社演出的传统剧目就占六成以上,其中“看家戏”是《两狼山》《春秋配》《打銮驾》等江湖十八本,正在排练的就是其中一个剧目。
剧团排练过程中,团队成员注意到莱芜梆子的唱腔更偏向高昂粗犷、刚劲挺拔和激越奔放,很少有纤细委婉、悲切哀怨、缠绵冗长的腔调。结合前期的资料收集,队员们推测这应该与泰沂山区人民爽直粗壮的性格特点息息相关。此外,梆子戏在山东地区扎根后,科班的艺徒以山东人居多,代代相传后逐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因此完成“山东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山东大学文学院“鲁韵梆声”赴济南市关于山东梆子研究与传承调研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文学院学子实践创新的能力,展现当代大学生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18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