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新旧交替,万物如此剪纸自然也不例外。剪纸的道路传承千年一直未曾中断,代代更迭中必然是有着与每个时代相结合的基础作为支撑而不断流传。
7月6日我实践队来到了所城里,跟随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剪纸传承人梁巧艳老师,探寻剪纸的故事。李馆长带我们参观各类展厅,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现代融合的展厅,壁挂、灯饰、窗帘、户外雕塑、屏风隔断、茶几等,都被融入了剪纸的元素。
我们不仅了解了梁老师的作品,还知道了其学习契机和灵感来源。梁巧艳老师是烟台莱阳人,出身于剪纸世家。姥姥王桂枝和母亲李云华都曾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剪纸好手,自幼耳濡目染,梁巧燕从5岁时就开始就捏泥人、画窗花,跟着母亲学习剪纸。梁老师平常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她在生活中多注重于文化的积淀,多方面的学习、接触我国各类传统艺术,将中国山水画用多重写实的手法通过剪纸表现出来,赋予了作品不同以往的视觉感受。她将剪纸艺术与瓷器、布艺、雕塑等相结合,开发出40余种剪纸衍生品,让传统剪纸焕发出新的活力。
梁巧燕在传承剪纸的过程中,也积极的将剪纸传承推入基层学校。她担任了数十所学校的义务剪纸教学,传授剪纸技艺,辅导九百多名学生进行剪纸创作,感受剪纸的魅力。梁巧燕说,与其作为一名手艺人,她更希望自己做一名传承的使者,把这门手艺通过众多途径传给更多的人,让剪纸艺术源远流长。
近些年来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如今政府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每年有几千块钱的资助,媒体报道呼吁传承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真正落实到实地的剪纸保护政策很少,在其他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会有资金支持但是烟台地区并没有。
在传承剪纸的这条道路上,梁老师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现在受到工业化的冲击,社会上有很多机器制作出来的成品在超市中销售,价格低廉,对手工剪纸艺人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这即使压力也是机遇,如今她正在考虑将自己创作出的剪纸作品与机械化生产相结合,批量生产和销售。
梁巧燕觉得:剪纸与当代需求相结合才是剪纸传承的理想方式,不应否定机械化批量生产这种方式,应在保持原创的基础上实现融合和共同发展,这样才能紧跟人们的生活需求。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销售。
此次活动,成员们忘记了舟车劳顿,忘记烈日炎炎,一心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徐州非遗文化的妙不可言,非遗文化传承人精湛的技艺一招一式都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韵味。
7月8日,我实践队来到烟台烙画陈亮老师的工作室,只见他正在一个葫芦上烙牡丹。勾、勒、点、染、擦、白、描······他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烙画作品栩栩如生。在他的烙艺坊内,栩栩如生的鸟儿、古色古香的牡丹、调皮可爱的小猫……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形象通过葫芦烙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葫芦烙画不能千篇一律,需要不断创新。”王海燕说,她创作出独特的烙画技法,并吸收西方素描的透视感、质感,增加画面的丰富性,还添加了砑花手法,使整个画面不只有晕染出的立体效果,还有砑花所特有的凹凸感,在有些作品上借鉴绘画中的色彩运用,稍加淡彩起到提亮的效果,巧妙用色又保持烙画独有的韵味。为了让葫芦更具实用性,陈亮老师制作小酒葫芦、容器葫芦等,连茶铲、茶拨都用葫芦制作,并烙上美好的图案,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7月9日,我们来到了日照市五莲县,小盘扣,大底蕴。在西装广泛流行的今天,五莲山区的刘氏盘扣以完全手工制作保留了传统盘扣的技艺精髓,承载了古老绳结技艺的文化内涵,传承着浓厚深邃的民族服饰文化特色。 刘冬梅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刘氏盘扣传承人,她为盘扣技艺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承接过中国国际旅游服装服饰赛博会、中国水上运动会、第十一届全运会、潍坊国家风筝会等国内外大型活动盘扣礼服的设计加工工作,获得诸多大奖和广泛赞誉。
在和我们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刘老师与盘扣的故事,刘冬梅老师回想起与盘扣的情缘,那台老式缝纫机踩踏出的“嗒嗒”声便会充斥脑海。 小时候,她跟随姥姥在诸城生活。彼时,经营着老字号裁缝铺子的姥姥是远近闻名的绣娘,泛黄的回忆中,在姥姥指尖翻飞的一个个精美盘扣,是她最早的艺术启蒙。无论是时装还是中式服装,她都尽可能的用盘扣代替扣子和拉链的功用,并创新研发出荷花扣、福禄寿喜扣、吉祥如意扣等上百种精美的盘扣样式,渐渐地,盘扣成为她最具个人风格的“招牌”。她的作品曾走进过人民大会堂,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本次活动使实践团的成员们领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剪纸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掀起了“学习”、“保护”、“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收获颇多。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独有原则。“以人为本、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世代相传、亘古绵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19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