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工程学院】走进田间地头,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网吉安8月14日电(通讯员 肖睿沁)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青年建功”行动,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诗和远方,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于7月27日于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江口村开展以“走进田间地头,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
杨梅“红”,筑伞助力农业增收
图为“诗和远方,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队员参观杨梅大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睿沁 供图
实践队抵达后,跟随着驻村干部的脚步走访调研了江口村金牛果蔬种植合作社他向队员们介绍,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了杨梅大棚、竹荪基地等12项特色产业。
“杨梅成熟期刚好碰上梅雨季,露天种植的杨梅品质和采摘容易受影响,要给杨梅撑起“保护伞”,破解梅农“看天吃饭”难题。减小光照、温度、湿度和病虫害对杨梅生长的影响度。2021年11月,我社投资43万元在原挂果杨梅园内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杨梅大棚……”江口村金牛果蔬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边指着杨梅大棚一边对同学们说到。
座谈会上,负责人还就杨梅栽培方法、储存方法、特色品种及营养价值和功效等内容进行了科普。参观学习后,实践队队员表示,这次活动坚定了他们走出课本知识,走到田间地头的想法,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会把青春洒在田野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芦笋“绿”,优化产业“绿富”共赢
图为“诗和远方,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队员在田间拔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睿沁 供图
实践队的第二站来到了芦笋大棚,当地历经几年的产业变更、结构优化,根据种植习惯、土地状况等实际情况,将大棚个别种植产业改为可持续发展的芦笋产业,通过连片规模化作业来降低成本,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伴随着清晨的微风,队员们开展了“拔草助农暖人心”劳作实践活动。农户进行示范讲解后,队员们撸起袖子,戴上手套,弯下腰、动起手,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中去。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棚内队员们挥汗如雨,却甘之如饴,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劳动意识,感受劳动魅力,亲身体验种植农作物的辛苦和不易。
竹荪“黄”,产销衔接创新帮扶
图为“诗和远方,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队员在农产品加工车间学习制作竹荪。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睿沁 供图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味道鲜美、爽脆可口,它是江口村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与福建省协同合作引进的外来种植产品,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农产品加工车间,亲身体验产业加工链。
在车间负责人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竹荪烘干的制作工序,按照竹荪大小、完整程度摆放竹荪。在数小时的劳作下,队员们协助工作人员将摆放好的竹荪有序放入烘干机器。 伴随着机器的“滋滋”声,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道:“竹荪烘干技术非常重要,它对竹荪形状、色泽、香味起关键作用。竹荪必须用专业的烘干机烘干才能保证其质量。”
直播“热”,完美收官收获颇丰
图为“诗和远方,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队员直播带货杨梅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睿沁 供图
实践队队员通过介绍生产原料、近距离展示、现场打包等形式向网民们展示了杨梅酒“醇香浓郁”的特色,吸引了诸多网友驻足围观、积极购买。从“莘莘学子”到助播“小能手”,大学生主播们与网友进行实时互动,热心为观众解答问题,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好评。
在实践队的努力下,历时一个小时的直播成果喜人。直播销售额达千余元,吸引了10000余人次的观看。“直播+农产品”是农产品销售新模式,通过电商平台,改善了以往农产品销售困难的局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经历了连续几天的农业劳作,队员们深感劳作的艰辛与不易,也对当地产业发展过程及乡村振兴的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大家纷纷表示,将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奋进力量,投身创新与创造,唱响农业“好声音”,让强农星火,掀起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0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