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有新老两个图书馆,我们此次参观学习的是新校区的图书馆。该图书馆位于滨湖校区,是其地标式建筑,始建成于2022年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地上9层地下一层。设计藏书200万册,阅览座位4000个,无线网全覆盖,可以无障碍使用电子资源。从外部看,图书馆追求庄重、简洁、大方的风格;内部装修则秉持现代简约、书卷气、地域风的理念,建设标准优于国家标准,生态、环保、安全。下面我将以参观者的视角带领大家详细的了解我们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的图书馆。
图书馆按照功能需求对空间做了分配。一楼是采编部和密集库。二楼主要是服务台、展示空间及研修室、报告厅等。三楼是珍贵馆藏和学术空间。四楼到六楼是大书库和阅览室。六楼以上正在进行二期建设,七楼是专题书库,围绕“爱师崇教”师范教育特色进行设置;八楼九楼是地方文化空间与创新体验空间,主要有校史馆、美术馆等。
来到图书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咱们馆的主题雕塑,是一册翻开的古书造型,黄铜制作,厚重、雅致。镂空处的中国风如意钥匙,靠前独立放置,虚实相生。寓意很鲜明:“书籍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背景上的水系,也有寓意:水是生命之源;而图书馆则是思想之源、文化之源。书页上是纪健生先生的《淮北师范大学赋》,纪健生先生在2010年撰写适逢当时学校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来者群群雏鹰,去时片片征帆。”像是在吹响淮师大团结奋进的冲锋号,让人感动又振奋。
而向我们的左边看去就是我们的红色书房,红色书房也是党建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由学校和皖新传媒合作共建的。这也是校地合作,打造红色新阵地的有益探索。希望把红色思想传播与丰富校园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阅读引领、精神引领、红色引领”的特色之路。展墙上主要是淮北地区党的历史,分三个板块,群众支援前线、淮海战役、党在淮北的早期活动,是为了激励读者了解、热爱、建设这片红色沃土。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不断发展完善。
随后我们来到了三楼,这里有为传统文化设置的空间,这层楼主要有古籍书库、古籍阅览室和山萝书院。天井两侧就是我们的校训墙,“博学慎思”“励志敦行”,左侧是校徽,分成三块。进门这里是古籍教育区,矮书柜隔壁是阅读区,里面的大空间则是藏书区。所谓古籍教育区,是希望通过不同主题的古籍展出,配以通识教育,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籍、传统文化。恒、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淮师大精神印制在上面,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教育。
另外值得称赞的是,我们图书馆还设有古籍库,学校对古籍收藏非常重视,从煤师院时期开始就重金采购搜求。与多数图书馆古籍库一样,我们也有专任馆员。同时为方便阅览古籍,设有专门的空间较大的古籍阅览室。古籍阅览室分成三块,进门这里是古籍教育区,矮书柜隔壁是阅读区,里面的大空间则是藏书区。设立古籍教育区,是学校希望通过不同主题的古籍展出,配以通识教育,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籍、传统文化。
山萝书院同样是一大亮点。山萝是吴孟复先生的字。吴孟复早年毕业于无锡国专,师从唐文治、钱基博、陈梦家等诸位大师,被称为“安徽传统学术的领军人物”、“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山萝书院”四字,集自吴老手书。这里是吴老弟子纪健生先生写的《山萝书院记》,概述了吴老的求学经历、学术特长,以及书院的建院初衷等。在我校建校之初,吴老被破格延聘,曾任图书馆长、中文系主任、文科学报主编、古籍研究室主任。吴老主持安徽省古籍整理工作,是《安徽古籍丛书》编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山萝书院,是对吴先生的追怀与致意,更是希望铭记他的学术风范与贡献,传承他的学术文脉与精神,推动淮北师大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图书馆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那里有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它似乎将整个宇宙都囊括在内,以一种平面的方式,立体的视角,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来自整个宇宙的奥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图书馆的养分的滋润,图书馆那种博大的襟怀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学子。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图书馆的知识。
淮师大图书馆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着大量学生的到来。每一个阅览室、书库每天读者都是爆满,图书馆引导的“蜜蜂式”学习,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图书馆的学习区域有大量的学生在此学习,有些人在这里一坐就是一天。这样积极的向学之风,除了学生们自己的坚定的意志以外,还与图书馆所散发出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此外图书馆提供了干净舒适,宁静文明的环境,人们在此可以将躁动不安,焦虑的心在此得到慰藉,舒缓,人们在此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图书馆里也同时摆放了大量的书籍,整齐规范的书库,分类有序的图书,宽大明亮的阅览室,图书馆的环境所辐射出的文化魅力,使得任何一个来到这个环境里的读者都会不自觉的放轻脚步,放低声音,自觉地成为图书馆文明礼貌,尊敬自重的构造者,每一个读者也不自觉的成为了这个环境的组成部分,长期来这里的读者在心灵,在品德,甚至在性格上都会受到熏陶。
图书馆位于学校中心,是学校最大的,也是最先进的建筑,在校老师都提倡要多多进图书馆。图书馆也倡导进馆有益,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馆为家。在走廊上,随处都摆放着休闲的沙发、舒服的椅子,学生或坐或躺让自己在知识的宝库中寻觅着能用适用的信息。知识的摄取本就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知识的形态是信息、知识的载体是网络,拥有一台笔记本或者手机、寻一处小隅、接通网络,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
短短几天的实践活动眨眼间就已经结束,在此期间我们了解了许多之前未曾关注的细节和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在闲暇时光多多去图书馆,丰富我们的学识,提高我们自身素质,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图书馆因存有大量书籍成为了承载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著名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没有了知识,人就成了行尸走兽。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飞快,行万里路需要充足的的时间和精力,并不能够简单实现。但读书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相对更容易实现。不管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都是为了增加一个人的阅历和经验,帮助人们更好地在这个时代生活和工作。尽管有些人持“读书无用论”,但事实上读书的价值和带来的深远意义是难以忽略的。
首先,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受社会洪流裹挟。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和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其便捷程度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各种信息。然而,面对大量信息,需要加以甄别,否则易被各种信息牵着鼻子走,受洗脑从而影响个人判断是非的能力。那么,人们要如何去甄别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呢?这靠的就是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考能力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知识、经验、阅历慢慢积累起来的,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读书。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书就像药一样,善读就可以治病。事实上,读书确有“防病”和“治病”的奇效。不读书就很难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难以构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模型,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无法进行独立思考,容易偏听偏信。
其次,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理解能力,排除学习障碍。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并非天生就具备的,也需要平时多阅读加以培养。
此外,读书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增强人脉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天生会聊天的,想拓宽人脉,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这就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来提升。阅读是一种软技能,我们平时所佩服的学霸和精英,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智商高,而是他们大部分都喜欢阅读。股神沃伦·巴菲特每天的阅读量高达500页;巴菲特的最佳拍档也热爱阅读,被称为“行走的书架”;世界首富之一比尔·盖茨每年阅读50本书。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了解古今中外、了解全世界。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作者交流思想的过程。我们通过读一本书,就可以了解作者花了好多年时间研究获得的成果。读书是提升自己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2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