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安顺7月18日电(通讯员 杨婷)2023年7月10日,“文化守望·非遗传承”团队来到了安顺蜡染博物馆,探索安顺蜡染其中的奥妙。“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是《诗经》里最早提到蜡染的染色工具;“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绘如纹。”这是秦汉时期流行的蜡染歌;“染得白布蓝茵茵”,是对早期对创造蜡染的描写。
在安顺市西秀区,有一座蜡染博物馆,坚持着对蜡染的保护与传承,在时间不断流逝的日子里,绘出了安顺蜡染的美丽画卷。2023年7月10日,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泰州学院“文化守望•传承非遗”实践团队来到安顺蜡染博物馆,通过参馆博物馆,体验和感受这种文化艺术,透过靛蓝之色,看见蜡染的历史与未来。
图为安顺蜡染博物馆牌子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婷 摄
据悉,蜡染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人们用植物染料靛蓝着色。蜡染多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流行,蜡染被广泛用于衣裙、被毯、包单上。安顺传统蜡染古朴雅致,线条流畅洒脱,纹样多样且严谨,多采用花、鸟、鱼、虫作为常用的题材,图案生动。蜡染图案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欣赏的审美形式,它的内涵在于这背后图案所传达的内涵,向队员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辛勤劳动的双手、对美好生活的记录与憧憬。
图为安顺蜡染简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婷 摄
在一楼展厅时,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蜡染作品,这些图案各式各样,风格迥异。有的由两条一样的鱼,一正一反,线条装饰,远看像太阳,非常具有趣味性;有的由许多只蝴蝶组成一幅蜡染作品,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让蜡染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图案和形态;有的以蓝与白为基调,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这两种常见的创作形式,自由简单,不受限制,表现了人们对生命、自由与希望的美好寓意……安顺蜡染图案多源于大自然,正是因为大自然的滋润,才使得蜡染不断焕发出生机。
一支笔,一块布,以靛蓝之色浸染,简单之色,开出莹韵清幽的民族文化之花。
图为一楼蜡染作品展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婷 摄
爬上二楼展厅,它不似一楼单调,不仅仅只是展示出蜡染作品,而是将书法、佛像、画作与蜡染相结合,突破了传统蜡染的制作技法,栩栩如生的作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这里,殷商的青铜文化、汉代的石刻文化、中国历代的龙凤纹样……我们都能更直观的看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图为二楼蜡染作品展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婷 摄
在展厅的旁边,有着一间小教室,里面摆满了一张张长桌,桌上铺满了一张张棉布,这是蜡染技人的工作平台,在这里进行点蜡的工作。蜡染负责人向我们展示了蜡染的过程,他们在白色的棉布上用线条交错汇聚成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有鸟兽与花草,落笔与提笔之间很果断,不拖泥带水,我们纷纷为他的精湛技艺所惊讶。
图为蜡染体验室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婷 摄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难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欣赏,去学习这些东西,人们大多数都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外来文化的进入,也让我们中国的本土文化被忽视。队员询问了蜡染博物馆的负责人,他说道:“现在学习蜡染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我们现在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希望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对蜡染感兴趣,去学习,去传承。”在展馆中,发现了一个很吸引眼球的东西,靛蓝色的斜挎包!那是蜡染与当今流行元素的结合,这应该会吸引大众的视线。通过询问查询,安顺蜡染博物馆集中蜡染业态,集中失业人口,去学习蜡染,传承蜡染,解决了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传承问题。蜡染传承人在蜡染的基础上,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为古老的蜡染注入了新鲜活力,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市场上,可以看到蜡染壁饰、服装、面料、服饰等,因为与众不同的韵味,受到了大众的喜,蜡染也让更多的人看到。
图为加入蜡染元素的扇子和斜挎包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婷 摄
在这变幻莫测的时代,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固步自封,一层不变,保持封建思想。我们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代核心相结合,我们的文化才可能发扬光大,相反,则会被时代遗忘。靛蓝色的传承还在继续,我们与其共前行,开辟一条靛蓝之路!
图为队员正在看蜡染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婷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5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