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明珠”重现生态美景——白洋淀生态治理调研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华北区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滞沥、生态涵养、生产生活和休闲游憩等多元功能,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主要由143个淀泊和3700条沟壕组成,素有“华北明珠”“华北之肾”之称。白洋淀大部分为雄安新区所辖,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指出,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习近平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提出:“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同步加大上游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逐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听取雄安新区整体规划建设进展介绍,了解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及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等工作进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近年来,白洋淀坚持“补水、治污、防洪”相结合、“水动力、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相结合、“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相结合、“鸟岛建设、文旅研学、科学探索”相结合,开展生态综合治理,水质逐步改善,水生生物物种得到有效恢复。
治理工作
1.在白洋淀建设之初,湖面被大大小小的鱼塘分割,很难看到广阔的睡眠,导致污水和淤泥的沉积,给白洋淀的生态造成很大影响。恢复白洋淀生态,必须要把这些封闭的区域打破,让水流动起来。为此,雄安新区实施了水系疏通治理工程,通过拆除鱼塘围挡,打通白洋淀内部水脉通道,实现“百淀连通”。
经过四期的清淤治理后,如今,白洋淀区水质从2017年前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2022年,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淀区8个国考断面水质均在Ⅲ类及以上,达到了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中,绞吸船正在清淤作业中
2. 水系疏通和生态清淤只是白洋淀生态治理的第一步。要想让整个白洋淀的水“活”起来,还需要在“水”字上做文章。
上游是决定白洋淀水质的第一道关卡。过去,由于上游很多河流断流或被污染,白洋淀生态用水成为一个难题。为了满足白洋淀的生态用水需求,2017年至2022年,保定市通过统筹利用引江引黄水及本地水库水,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开展河湖生态补水,累计为白洋淀及上游河道生态补水几十亿立方米,让白洋淀上游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与此同时,河北省还在白洋淀周边设立了化肥农药禁施区,减少农业面源对水质造成的污染。对流域内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则进行污水集中处理,进一步遏制污水排放。
雄安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每年入淀水量1.1亿立方米
雄安新区某村污水处理站
3. 野生鸟类是白洋淀生态平衡的重要一部分,也是白洋淀内的一大景观。
为了守护好白洋淀内“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雄安新区在白洋淀及周边区域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实行分区管理和严格管控,建立鸟类栖息地智慧监测系统,持续24小时在线监测,同时,成立巡查保护队伍,开展常态化巡查巡护的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白洋淀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通过“人防”+“技防”的措施,如今,淀内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已观测到野生鸟类种类达252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46种,2022年以来新发现鸟类2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5种,具有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三有”和其他级别保护鸟类196种。除此之外,这里的野生鱼类也恢复至4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8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