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新时代乡村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究 ——学习“振华精神”,延续思想脉搏

来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 作者:刘森 徐鸣葭 于璇

新时代乡村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究

——学习“振华精神”,延续思想脉搏

摘要: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教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步骤。教育是全国的大计、全党的大计。就目前来看,农村教育的发展还存在教育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城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结构不合理、乡村教育不公平等突出问题。为了完成乡村全面振兴,建成现代化农村,必须发展好农村教育。基于此,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追寻红色之光 铸立工美之魂”红色专项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典型乡村教育振兴乡镇——淄博沂源进行实践活动。以探究“布鞋”校长李振华先生的教育历程为切口,通过对事迹展厅的实地调研、对李振华本人的采访以及爱心捐书等实践活动,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下大学生当如何传承李振华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并针对性的给出在国家大政方针引导下增加农村教育财政拨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改变落后教育家庭观念;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建议,让教育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乡村教育;乡村振兴;李振华;振华精神;红色精神

一、研究概述

调查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教育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对接和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以高质量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进一步凸显教育担当,抓住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关键,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优质均衡,全面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没有教育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乡村,没有教育振兴的乡村无法承担“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使命。近年来农村学校的环境比起以前大有改善,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师宿舍,教学楼,操场,跑道等等,而教学工具也逐渐跟上县城的学校,老师也开始使用新的教育方式,学生的知识量和见识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乡村教育的不断进步及改善,使得更多乡村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而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沂源基本没有接受过完整教育培训的老师。在这此背景之下,一批批学生、老师响应国家和山东省的号召,离开家乡,不远万里来到沂源最偏远的山村支教,李振华便是其中的一员。支教期间,受到沂蒙精神的感召,李振华先生一待就是70年。70年来,李振华先生扎根沂蒙山区,为沂蒙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即使现在,他仍关注着孩子们的教育,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成立之后,他自己总是只留下五百块钱当做生活费,其他钱全部拿来支助贫困学生,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千千万万乡村教育先锋心怀崇高精神追求,深入乡村、诚挚奉献,只为圆乡村教育振兴的伟大梦想。今天,面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教育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二)调查目的

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国家教育、企业商界也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而大学生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对社会认识及经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社会、融入社会的直接途径和良好方式。学生们走出校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人民、锻造品格、适应社会,在充分见识与积极行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环境中改变思维方式、接触历史、体会世界、加强体魄、不断思考,逐步提升思想境界,努力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生态文明等全方面的振兴,是各个部分协同关联、整体部署、协调推进的过程。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缺失了乡村教育的乡村振兴将是不完备、不完整、不完善、不完美的。现在,乡村教育问题在不断改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引导青年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发掘和培育家国情怀,促使青年学生加入到乡村振兴之中,加入到乡村教育振兴之中,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对家与国的责任感,通过实地调研、寻访教育基地和采访党员前辈的方式,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积极传承红色精神、主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调查意义

通过实地调研、寻访教育基地和与采访党员前辈,感受国家几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变迁,认识教育是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体会红色精神的力量,着眼红色精神的传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人才。我国作为以广大农村人口为基础的国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使新时代的青年认识到在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促进下,深刻认识乡村教育的重要意义,能够亲力亲为、各展其才,增强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踏实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为乡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的保障,完成让更多人认识到留在乡村意义、主动了解乡村,愿意走入乡村、发展乡村的伟大目标。借此机会,不断提升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使青年学生不断砥砺意志、锤炼品质,汲取成长成才,在扎实深入实践服务中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先进政策与思想内涵,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成长进步、奋发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调查内容

“追寻红色之光 铸立工美之魂”红色专项社会实践团队在暑假期间溯源沂蒙红色精神,来到淄博,在沂源县以燕涯镇朱家户村、计宝裕村、桑家裕村以及李振华事迹馆为中心展开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于当地党员干部进行深入交流,挖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发展道路,参观李振华事迹馆,了解李振华先生坚守70年的动人故事,学习李振华先生对沂蒙精神传承与发展的经验,以乡村爱心图书捐赠等形式,在奉献中体悟李振华先生传承之下沂蒙精神的核心力量,感受先辈人才对乡村教育的伟大付出。在实践学习中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传承振华精神,坚定新时代青年的实现价值的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初心教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巩固乡村振兴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理想价值。

团队的同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到李振华先生的事迹,做好访谈李振华先生的准备。在李振华事迹馆中,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了这位曾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87项的李振华老师。1953年,年仅17岁的李振华响应党和国家“知识青年要支援革命老区经济文化建设,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告别故乡南京,从南京师范大学来到沂蒙革命老区沂源县支援教育。他克服重重困难,放弃领导对他转行、提拔、回城的照顾,陪伴沂源县从教育资源匮乏的起步状态成长到了稳步发展的阶段,一干就是70年。比起白纸黑字的资料,在与李振华老师的交谈中更能切身感受到他一心奉献的无私大爱,坚定了青年在时代绘卷上应该背负的责任与担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当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一生。

在访谈之后,团队的同学们形成了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与具体分工形成了调研报告、图片以及视频等调研成果,主动讲述实践故事、交流自己的实践心得,分享榜样对新时代青年作用。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红色实践的方式,体会乡村振兴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感受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体悟新时代共产党人一心向党的坚定信念,坚定新时代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觉悟,在与国家同脉共振中,为努力成长成为一名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五)调查过程

为确保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学院党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周密策划,成立了“追寻红色之光 铸立工美之魂”红色专项社会实践团队,在出发前团队成员进行了详细的前期策划工作。实践团于7月9日从济南市长清区出发,赴淄博市沂源县。在开班仪式之后,便正式开始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地调研。提前与李振华先生的助手张文强对接,确定采访李振华先生的时间、地点等相关问题,安排成员参观李振华事迹馆,全面了解李振华先生的事迹,落实前期调研。7月11日,跟随讲解员的讲解,成员们完整了解到李振华先生为了教育学生几经波折的艰难历程。17岁初到韩旺村的他面对艰苦不堪的环境,当然也想过回家。在沂源人民视若己出的照料下以及一段时间的相处后,青年李振华感受到了这片土地和人民真切的呼唤,革命老区的响亮名号都不及乡亲们一句嘘寒问暖——沂蒙精神其实就溶解在沂源人民的血液中,他胸中伟大无私的爱被唤醒,比起繁华的家乡,沂源人民的生活需要、文化土地的贫瘠需要他的帮助,韩旺村人民的牵绊,使他更加清楚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以文化造福这片土地。他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然而他为了照顾学生,缺少了对自己三个孩子的关爱,导致三个孩子都没能考上大学。李振华先生每每想起这件事,只觉得遗憾,但绝不后悔。对于学生来说李振华先生是他们的老师,但更像是他们的父亲。许多贫困学生因为李振华先生的资助完成了学业,满堂桃李中有的成为了老师,继续为沂源等地的乡村教育散发热量,其他的学生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努力传承着他们理解中的“振华精神”。事迹馆中,学生送给李老师的一尊铜塑像以艺术的方式,生动刻画出李振华先生与学生真切互动的场景,也打动和启发了成员们。李振华先生帮助更多的人受到了教育,他“许身孺子甘为牛,赤心奉教终不悔”的“振华精神”也在不断感染着世人,使得更多的人借此了解到乡村教育振兴事业的先决性和重要性,进而选择守住乡村教育振兴事业,为乡村教育振兴发掘出更多的人才,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结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面对乡村教育的艰难现状,空怀对伟人的敬仰而被局限于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必然是无用的。在宣传“振华精神”、发扬沂蒙精神的同时,我们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教育领域恰恰突出表现为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如今,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依然面临“内忧”和“外患”两大挑战。

1.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家庭教育脱节

从乡村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首先,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使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变动性,催生了“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大班额学校”三类学校,以及“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两类群体。其次,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乡村教育这一支柱力量。但具体实施中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严重脱节,教育扶贫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乡村教育的发展难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力量。再次,与城市相比,乡村社区文化环境相对薄弱,同时乡村学校的课程教学全面复制城市学校,不重视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缺乏乡土特色,脱离了乡村生活。在一些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孩子的教养大多是由祖父母承担,在祖父母辈的人眼里,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他们不会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而孩子的父母也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再加上工作繁忙,与老师很少有充分的沟通,甚至有部分父母觉得学校没什么好沟通的,最终还是会回家耕田种地。这种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使得乡村教育往往事倍功半,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李振华先生深耕山区教育七十载,对当地的人文环境了解深入,用心与家长和学生沟通,让教育流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无数人才、激励了无数教师留在沂源为孩子们的教育接续奉献力量,为沂源乡村教育的“本土化”、“生活化”以及教育事业的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2.乡村人口流失问题严重,导致乡村教育“无生”的困境

从农村教育自身发展看,农业人口大量转移的导致生源流失,这种状况导致了乡村教育“无生”的困境,加之乡村教育经费相对短缺、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强和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发展需要不够匹配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乡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七十年来李振华先生来都拿出自己工作的四分之三来支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受教育机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路径。国务院曾颁布津贴,支持李振华先生为我国社会科学教学事业做出的贡献,而李振华先生在退休后,将大半辈子积蓄的1.5万元和国务院津贴全部捐出,在他的带动下,三个“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相继成立,资助贫困生8000余名,助力优秀学生、教师2800余人次,为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遇见更好的未来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保留住了当地的部分人才,避免当地青年人口的严重流失。

3.教师“下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

教师质量的高低-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一些地方农村教育发展的不足折射出农村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农村,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缺少专业发展机会等原因,鲜有具有教师资历的合格教师选择去农村工作,即使去了一些人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换取工作经验的“跳板”。这种现状一方面致使教师师资力量陷入极度匮乏的状态,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流动性强的局面,虽然有优质教师存在,但教育质量却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教育就被视为其实现的重要路径之一。而教师“下不来”“留不住”“教不好”,是乡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李振华先生17岁循着党中央的召唤来到沂源县韩旺村艰难摸索时,并没有被艰苦的条件压垮,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自制教具、了解学生、融入当地,带领全部学生顺利升学,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突破。

4.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迫在眉睫

“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只有李振华先生一人的教育团队是不完整的。许多下乡青年面对乡村教育往往怀有一种无力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团队在背后和身边的支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系统谋划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将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教师扎根乡村学校任教解决后顾之忧,让广大青年和乡村教师切实感受到乡村教育的温暖,对于吸引优秀人才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也存在深远的影响。

5.乡村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很难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然而“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往往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部的要求。只有将内部核心的问题解决好,才能谈得上在外部建设美丽的高楼。一戴就是一辈子的“中山牌”手表、陪伴了自己40多年的大金鹿自行车、旧布鞋……李振华先生一生甘于清贫,只为能够多资助一个孩子,让他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先确保每个人皆有受教育的机会,再逐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

李振华先生扎根沂蒙老区教育七十载,多次放弃提拔、回城的机会,哺育上万学子,为了山区的教育无怨无悔、默默耕耘,为改变山区教育面貌倾尽了全力。七十年来李振华先生来都拿出自己工作的四分之三来支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受教育机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路径。“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全面改善农村学校薄弱的办学条件,加快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控辍保学机制,保障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二)分析总结

在经济欠发达的乡村,虽然近些年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是教育资源的投放主要是在校园建设方面,对于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影响并不大,很多教师仍然沿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需求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再加上很多乡村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出务工,错失了3岁以前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机会,有些父母连孩子10岁以前建立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也都错过了,导致乡村儿童在青春期时大量身心不良状态爆发,又无计可施;在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失效的状态下,绝大多数的乡村青少年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离开学校时,连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未必建立了,更别说自主学习能力了,而这种习惯和能力是应对现代生活工作所必须的;学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三者都缺乏,必然会影响乡村青年在进入职业发展阶段时缺乏就业竞争力。

近几年,我们都感受到了,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变化、科技爆炸、产业调整、就业压力、教育更新、生态环境、国际关系、社会氛围都在发生巨大的、甚至是逆转性的变化,乡村儿童教育的老问题在这个处境下是否会有一些新变化和新机遇呢?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乡村教育大有可为。”此次社会实践调研的经历让我们亲眼见到了扎根沂蒙山区李振华先生,通过交流也让我们深深认识到,他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时代的楷模、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的身侧,还有“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的支月英,用一句承诺,从留着两根黑黝黝大粗辫子的“支姐姐”“支妈妈”,到留着两根白花花稀疏长辫子的“支奶奶”;二十余年扎根于深山之中的张玉滚,一根扁担挑起无数孩子的梦。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在贫困地区耕耘教育四十多多年的张桂梅,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在他们的引领之下,乡村教育蓬勃发展必将不再是痴人说梦。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当学习李振华同志忠诚事业、无怨无悔的执著追求精神,安于清贫、乐于奉献的“红烛”精神,勇于克服艰难险阻,在乡村教育的振兴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从南京来到沂源的李振华先生开始时便遇到了困难,上课时孩子们听不懂他的南京话,他便让家里寄来一个收音机跟着学普通话,可是教学效果并不好,于是便学习沂源话,与学生讲相同的话,与当地人们说相同的话,坚守着沂蒙精神,彻底融入到沂源的乡村教育之中。我们当学习这种水乳交融的伟大精神,将自身融入到工作、学习之中,走入人民的需要,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负老师的殷殷嘱托,积极传承红色精神,为国家的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实际行动向李振华同志学习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人民满意的栋梁之材”。

三、建议与对策

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为本

乡村人才建设要着眼于对乡村本土留守人员的教育、培训,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引流。具体而言,面对于乡村教育培训水平较低的短板,完善教育培训的软件、硬件资源是重中之重。教育培训既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如小学、初中教育;又包括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如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多个阶段的教育培训有序衔接,为农村发展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此外,针对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的现状,增强人才向心力是当务之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鼓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搭建社会工作和乡村建设志愿服务平台,支持和引导各类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改善待遇及办学条件让教师“下得来”“留得住”

首先,尽快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教师编制、待遇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编制,以减轻她们的工作负担,并将她们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其次,加强对农村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可以通过与城镇优秀学校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在不断的交流研讨中改进观念,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校长的管理能力等。再次,可以通过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来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成长。

其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统筹,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公费师范教育等方式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对长期在乡村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保障和改善乡村教师待遇,提高乡村教师学历水平、整体素质和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

(三)增强家长参与,培养孩子们对乡土的认同与热爱

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推进家校合作。学校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完成。我们必须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各个阶段的教育。学校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家园合作,针对农村地区大多由祖父母辈的家长教养孩子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家校合作形式。同时,要加强与孩子父母的沟通,将孩子的成长现状,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父母,并向父母传递科学的教育观念。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当深刻认识国家教育现状,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乡村孩子的根就在乡土中,乡村教师开展教育要做的事只是把这个根更深地扎在孩子的心田里。当你发现根已经扎在孩子的心里时,孩子对乡土的那份热爱和自信也就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了。主张“天地课堂,万物为师”,不仅要学习万物本身,也要从万物之中汲取力量。自然给予孩子的力量,其实就在孩子的生命里,在他们的血脉中,身为老师,只是把这种生命力唤醒而已。自然而然地,孩子们的各种创造力就会随之迸发努力塑造孩子们的价值观,让他们有一颗关怀天下的心,将自己的生命与世界联系起来。面对学前儿童、希望接受到教育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是同样——教育需要从身边入手,传递爱也需要从身边入手。

数字化助力乡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推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解决现下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今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已经十分饱和,饱和到给孩子们带去了巨大的压力。而那些边远地区的学校里,教育资源极度匮乏,“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在当地不是耍宝的笑话,而是严峻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能保证孩子们有课上就不错了,更别说提升教育质量了。很多孩子等不来合适的任课老师,甚至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局面,和大城市一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可是,未来高考的时候,这些孩子却必须和大城市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将教育数字化可以拉近优秀教师与乡村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也可以学习新知识,受到了前沿的教育方式。还可以开发引入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测试,可以精准地找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让孩子始终能根据自身水平来学习相应的内容,这就让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刚好能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教育公平性的问题。

四、结语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党中央连续15年发布农业相关的“中央一号文件”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帮助乡村地区的发展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人口实现脱贫。但是,新时代之下乡村振兴临的新形势和进一步的困难仍不容我们松懈一分。为了乡村振兴,百姓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脱贫,精神思想更需要脱贫。并且,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振兴正在稳步推进、巩固,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不在为了温饱而苦恼,但是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初心没有改变。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乡村教育作为解决乡村问题的主要力量,更应要切实保障乡村教育的稳定、健康的发展需求。

让红色精神世代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青年学生更应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把握历史使命感;以“明理”为根基,以实践为落脚点,不断丰富精神传承的手段;在树立榜样意识、向榜样人物看齐中,学习“振华精神”等优秀智慧结晶,结合新时代的新命题,将不竭的精神脉搏传递下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了人民的美好明天投身于多彩的事业之中,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续投入奋斗。

参考文献:

[1]陈飞,李贵仁.乡村教师补充的时代坐标与政策走向[J/OL].现代教育管理:1-12[2023-08-09].DOI:10.16697/j.1674-5485.2023.08.011.

[2]何晓香,张玲玲.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宁夏彭阳县为例[J].新西部,2023(06):140-142+146.

[3]赵媛,肖其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路向[J].智慧农业导刊,2023,3(07):155-158.DOI:10.20028/j.zhnydk.2023.07.038.

[4]张琪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23(06):22-24.

[5]张琪.矢志不渝跟党走 躬耕杏坛育英才[J].山西教育(管理),2022(12):20.

[6]刘勇.一生只为一事来——记全国人大代表支月英[J].时代主人,2021(11):46.

[7]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就、挑战与走向[J].探索与争鸣,2021(04):5-8.

[8]王娅娟.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提升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20.DOI:10.27256/d.cnki.gnbou.2020.001159.

[9]吴霓.发挥中国制度优势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政策举措及成效[J].人民教育,2020(12):13-19.

[10]许艳玲,傅海波,王月梅.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设计初探——以宁波象山县泗洲头村村庄设计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1491-1501.DOI:10.26914/c.cnkihy.2019.028044.

[11]吕东洋.论精准扶贫语境下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J].党史文苑,2017(20):45-48.

[12]王雪.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6):85.DOI:10.16071/j.cnki.cn51-1650/g4.2017.06.069.

[13]王松惠. 教育公平理念下喀什市汉族小学融合教育研究[D].喀什大学,2017.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35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公管院“自强之星”决赛第四次彩排顺利结束

(通讯员李然某李荣许清丽)为确保第十八届“自强之星”决赛的顺利进行,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学生会权益维护部于11月22日19:00在博后…… 李然某 李荣 许清丽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管院“自强之星”决赛第三次彩排顺利结束

(通讯员黄璐瑶谭景月侯懿珂)为进一步筹办第十八届“自强之星”决赛,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学生会权益维护部于11月20日18:00在博后楼…… 黄璐瑶 谭景月 侯懿珂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共管理学院“自强之星”决赛第二次彩排顺利结束

(通讯员杨雨晴李亚璇朱滢)为筹备第十八届“自强之星”决赛,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学生会权益维护部于11月18日12:30在景德楼中栋108教…… 杨雨晴 李亚璇 朱滢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共管理学院校运会两次集体训练完成

(通讯员林盛鑫冷宣坪白子淇)为帮助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院”)趣味项目的运动员们熟悉项目规则,备战即将到来的校运会,公管院文化体育部(以下简称“文体部”)分别在10月20日…… 林盛鑫 冷宣坪 白子淇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管院学生会办公室召开第一次部门例会

(通讯员杨澜涛黄子言王双双)为规范学生会办公室工作管理制度,提高工作质量,加强部门内部的沟通交流,10月20日16时,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院”)学生会办公室第一次部门例会于…… 杨澜涛 黄子言 王双双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管院校运动会动员会议顺利举行

(通讯员康迪豪王文桐)10月17日19点,为了激发全院师生的运动热情,为即将到来的运动会做准备,公共管理学院校运会动员会议于景德楼中栋109教室举行。2023级辅导员兰绍娴,文化体育部负责人…… 康迪豪 王文桐 侯懿珂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共管理学院健康服务部第一次部门例会

(通讯员付子悦熊圆鑫孙子涵)为使志愿者更快地适应部门工作、推进学生会工作顺利开展,10月19日10点,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健康服务部第一次部门例会于景德楼南栋201教室举行。主席团成员王…… 付子悦 熊圆鑫 孙子涵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共管理学院健服部礼仪队招新面试

(通讯员叶均淏王思媛蒲文博)为确保新学期礼仪队活动的顺利展开,公共管理学院健康服务部礼仪队招新面试于10月18日12点30和19点分别在景德楼中栋107教室与桃花坪实训楼201教室开展。此次面试…… 叶均淏 王思媛 蒲文博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音乐会通讯

11月22日晚,山东大学(威海)歌声飞扬协会于玲珑学堂举办了“乐动心弦,梦绘未来”主题音乐会。本次音乐会旨在丰富师生的校…

心梦交织的志愿华章

在城市的角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红马甲,如同一簇簇温暖的火焰,汇聚成名为“心语汇梦”的志愿服务队。“心语”是心灵…

爱汇聚,筑梦想

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街头,或是宁静偏远的乡村小道,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爱为帆,以梦为桨,“心语汇梦”志愿服务队如同一颗…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开展“携手并进 心灵共鸣”餐厅沙龙活动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有效释放心理压力,11月21日,传媒技术学院…

心与梦的交融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心语汇梦”志愿服务,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奏响,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

最新发布

滁州学院学子三下乡:赴宣城市宁国市“缅怀先烈,传承家风”
中国青年网滁州8月20日电(通讯员刘佳惠)为大力弘扬和培育学子们的民族精神、树立尊老爱幼、家庭文明的新风尚,让学子们明白好的家风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激发向好、向善的本性,增强学子们的民族自…
关于家庭教育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重要性的调查研究
报告题目:关于家庭教育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重要性的调查研究学校:南京财经大学作者:黄长飞黄轲岩团队:南京财经大学“星火成炬”暑期支教团队指导老师:布丹丹团队成员:黄长飞黄轲岩林腕儿陈艳兰陈硕蔡靖…
暑期溺水需宣传 关爱老人在行动
共护诗画万丈湖,同筑百年乡村梦。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顺应时代潮流,以己之力,振兴乡村,我们赴明光市美好乡村志愿公益小分队决定于6月28日至7月5日前往明光市紫阳村开展美好乡村志愿活动。本次乡村…
同仇敌忾
红星闪闪实践队队员们在参观台儿庄战役纪念馆过程中,在队长的指引下,共同回忆了台儿庄战役:八十五年前,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以牺牲三万将士的代价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是自卢沟桥事变之后,中…
“科创赋能促发展,青春奋进展担当”暑期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接触社会,进一步认识国情,加强爱国主义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支教花开颍上
中国青年网阜阳7月17日电(通讯员王杰敏)为使广大同学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服务奉献于社会,推动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多方面教育,提高自身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酷暑的七月,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
重温经典文学,体悟文学底蕴 ——重访杜甫草堂,寻找诗史之魂
弘扬人文精神,传承文学遗产。为了体悟各地文学作品的时代之风与历史精粹,增强对我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近日,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重温经典实践团通过探索各地优秀文学遗产,展现成员不…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用爱助成长
中国青年网阜阳7月17日电(通讯员王杰敏)用知识拨开风浪,让梦想乘风飞扬。连日来,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助学成才家园筑梦实践队走进颍上县六十铺镇中心学校开展开展暑期爱心支教活动,以志愿之心、筑青春之梦…
教育助农:广陵学子走进头桥镇,促进农村教育人培养
党的二十大强调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卫生、食堂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确保农村学生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党的二十大强调了乡村人才培养的重…
重温经典文学,传承人文精神 ——读《避暑山庄》,忆盛世荣光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坐落在“承天地皇恩之德泽,集九州山川之秀美”的承德。炎炎夏日,暑期实践也如期将至,来自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的“重温经典实践团”也开始了社会实践。而我作为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