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院竹编墙,丛梢若个长。竹编很早便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人们生活的伙伴。6月2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忆·裕农”团队有幸前往竹山县溢水镇竹编艺人肖友华老先生家中,与他一起了解这项非遗文化。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肖友华老先生给成员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朴素的农民形象。在得知成员们的来意后,肖老先生也很配合成员们的采访。
“请问您是通过什么契机接触到的竹编呢?”一位成员忍不住提问。
“我小时候身体不好,但是为了以后能够生存,总要学一门手艺,所以就去学习了竹编,只要是农家需要的物品我全都能编出来,以前还有人专门开车来找我买呢。”说这话的肖老先生身上有一种骄傲深深吸引着成员们。
“那您有没有把这项手艺交给过其他人呢?”
“我有三个徒弟,但是站在我这个角度上看,因为现在社会发展太快,竹编产品在市场上根本不占优势,现在越来越少的人来买竹编用品了,甚至是竹编这个文化也越来越少的人知道了。说实话,对于这个结果我是很难过的,因为竹编毕竟是非遗文化,没有人去了解它,它慢慢的可能会消失,所以对于这种局面我还是很难过的。”肖老先生满怀遗憾的告诉实践队员们。
近年来,为让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竹山县委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将竹篾编织技艺和当前扶贫车间、作坊、合作社、直播带货有机结合,打造非遗文化产业,拓宽销售渠道,让非遗项目出现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遗,让非遗项目给群众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让编匠对于这门艺术的传承真正放下心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37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