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实践背景
为筑牢党的二十大的伟大信仰,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呼应东南大学“网安+法学”双学位新背景,“千载南逢”社会实践团队以法为名,直面“AI 换脸”等深度合成算法带来侵权纠纷频发的困局,在东南大学法学院陈道英老师和费倩倩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开展青年学子投身家乡法治建设活动。
为积极承担青年使命,团队成员选择返回家乡南通,在当地“三个聚焦”法援工作政策的引导下,以知“南”、解“南”、行“南”三个维度为导向,聚焦AI换脸的现实困境和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的时代命题,挖掘信息流时代的法律保障。
02 实践内容
Part.01知“南”——发现问题
法规梳理
为扎实理论基础并直击学科前沿,实践团回顾已举办的2场东南大学网安法学学科交叉论坛,归纳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法律体系,梳理法律、行政法规等共计31部,涵盖条文2000+。
团队成员索引CNKI、超星、北大法宝等38个网络平台,分析41个典型电诈案例,走进刑庭,旁听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电诈案件,全方位体验现下网安法的使用领域与学科生态。
试用AI软件
此外,成员们还一起学习了深度合成技术的底层逻辑,邀请周围同学一起下载、试用了多个AI软件,了解到AI换脸具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应提防诈骗隐患。
从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整合,再到现实案例的感知和体验,团队稳扎稳打,注重对自身专业性的磨砺,以求后期能够更高效地开展实践工作。
Part.02解“南”——调研问题
企业视角
成员们参与了南通崇川区委、区政府举办的“家在崇川 濠想你来”活动,聚焦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课题调研等多个领域,并实地调研南通人工智能高新产业,深入接触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发现有关AI换脸诈骗方面的隐患。
用户视角
为了解并分析公众防范AI诈骗的现状,团队从线上、线下两个层次出发,展开调研活动。本次面向社会公众的调查,以互联网制作的调查问卷为基点,将线上问卷结果与线下采访相结合,发现公众目前接触的AI技术基本都集中在图片换脸、音频变声、文字聊天等单个领域,对综合运用AI合成的了解较少,成员从而基本形成了防范AI诈骗的宣传思路。
法律工作者视角
实践团访谈了东南大学法学院2005届校友、南通中院法官、江苏省百名巾帼法律专家顾问团成员曹璐。
曹法官认为,AI换脸、AI电诈侵犯了公民财产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多项权利,面对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和诈骗方式,公众要提高防范意识,谨慎使用各类“AI换脸”“AI变声”软件,坚持不轻信、不透露、不点击、不转帐。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反诈技巧亦需要完善。综上,解决AI诈骗问题需要个人提高防范意识、企业发挥技术优势主动作为、国家加强普法宣传与打击犯罪三者并行。
Part.03行“南”——解决问题
防范AI诈骗的校园教学
为切实解决问题,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防范AI诈骗的校园教学活动,走进南通中小学校课堂,结合招生宣传,向4000余名学生普及AI换脸及相关法律规定,也扩大了东南大学“网安+法学”的学科影响力,将身为东大人和法律人的自豪感融入宣传普及之中,以期实现“伴法成长,护航青春”。
社区多点位宣传
与此同时,团队还进行了社区宣讲,通过制作、分发、张贴反诈传单、编写防范新技术诈骗的反诈手册等方式,逐一突破不同年龄段,在南通已有的传统电信诈骗防范宣传基础上,继续深化AI新技术诈骗提醒,唤醒广大民众的防范意识、提高广大民众的防范自觉。该阶段的实践内容共覆盖南通624个社区点位,对象年龄层实现8-80岁的跨越。
基层法务工作和法律援助
实践团的成员结合为期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参与到相关基层法务工作和反诈的法律援助之中,在南通司法局的法律援助窗口劝导市民、知行结合、活学活用,充分彰显东南大学法学院法律援助的专业特色,以及东大法律人的专业素养。
善学者近其理,善行者究其“南”。深入家乡基层实践,有利于我们走出象牙塔,积累经验,运用所学知识为普法宣传做贡献,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参与家乡法治建设、践行法之正义。
03 实践总结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AI换脸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一技术可以生成以假乱真的精美照片,增加用户体验感和趣味性;同时也在短视频平台、人脸识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然而,AI换脸也被不法分子应用于诈骗,通过冒充亲属、合成视频来诽谤、敲诈勒索他人,使电信诈骗防不胜防,大量人脸信息也由此泄露。
综上,AI换脸等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通过法律为其划定红线,才能铲除新型电诈带来的安全隐患;只有构建并强化算法问责与救济机制,解决深度合成技术不透明性、归责难等问题,才能真正加强网络犯罪预防和治理,净化网络安全空间,充分保护个人信息与数据权益。
法网共建,“知”“行”合一。聚焦AI热点,剖析诈骗痛点。以法之利刃颂扬正义,藉昂扬青春奏时代凯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38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